“阿娘,我们真的能去府城吗?”四娘眨巴着大眼睛,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欢喜,小手紧紧攥着柳芸的衣角,生怕这只是一场梦。
院子里的老槐树投下斑驳的树影,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落,将地面染上一层金色。蝉鸣声此起彼伏,带着盛夏特有的慵懒。
“当然是真的。”柳芸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发顶,目光温柔。
她看着兴奋得像只小兔子般蹦跳的四娘,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
“太好了!”三郎和四娘异口同声地欢呼,声音之大惊飞了树上的麻雀。两个小家伙手拉着手在院子里转圈,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韩宇赶紧捂住耳朵,无奈地看了眼自家这对活宝:“小点声,都要把隔壁李嫂子吵醒了。”
大郎和二郎虽然年纪大些,但眼中也闪烁着掩饰不住的期待。
他们站在廊下,努力维持着大孩子的稳重,可微微颤抖的手指还是暴露了内心的激动。
“阿娘......”大郎欲言又止,眉头微蹙,“学堂那边......”
柳芸看出了儿子的担忧,轻声安慰道:“这个你们不用担心,为娘自有办法。”她拍了拍胸脯,语气坚定。
“那银钱......”二郎小声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担忧。他最懂事,总是为家里的开销操心。
柳芸走到二郎身边,温柔地揉了揉他的脑袋:“咱们家又不是揭不开锅,这点银子还是有的。”
她在心里盘算着:手里有六十多两银子,虽说不富裕,但带着孩子们去府城见见世面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些年来省吃俭用,总算能让孩子们圆个梦了。
夜色渐深,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却浇不灭孩子们心中的兴奋。他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欢笑声不绝于耳。
“阿娘,府城真的有那么大吗?”四娘扯着柳芸的衣袖问道。
“比咱们这儿大十倍都不止。”柳芸笑着回答,“那里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到处都是商铺,卖的东西应有尽有。”
“真的吗?”三郎瞪大了眼睛,“比集市上还要热闹?”
“那当然。”柳芸点点头,“府城里还有戏楼,每天都有说书先生讲故事......”
孩子们听得入迷,眼睛里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行了,都回屋睡觉去。”看着天色已晚,柳芸板起脸,“明天还要准备行李呢。”
等孩子们都回房后,韩宇凑了过来,脸上带着几分犹豫:“娘子,家里的牛......”
“交给大院那边照看,风车磨坊的银钱归他们。”柳芸打断了他的话。
“这......”韩宇欲言又止。
“怎么?你有意见?”柳芸挑眉,目光带着几分威严。
“没,没有。”韩宇讪讪地摸了摸鼻子,不敢再说什么。
月光下,柳芸望着孩子们的房间,轻声叹了口气。
孩子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见识,这是他们走出这个小村庄的第一步。
次日一早,晨光熹微,柳芸就带着三郎四娘去了家塾。
韦夫子正在整理书简,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这么早?”
“夫子。”柳芸福了福身,脸上带着几分哀戚,“家中姑祖母去世,需得去府城奔丧。”她递上一封信,声音低沉。
韦夫子接过信看了看,叹了口气:“既是为尽孝道,准了吧。不过也要记得温习功课。”
三郎四娘强忍着笑意,低着头应是。他们还从未见过阿娘这般说谎,心里既紧张又觉得有趣。
另一边,韩宇也用同样的理由在沈夫子那里为大郎二郎请了假。
回家路上,四娘忍不住问:“阿娘,说谎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要骗夫子?”她小脸上写满了困惑。
柳芸蹲下身,与女儿平视:“有时候,一个善意的谎言,能带来更多的快乐。”她轻声解释,“就像冬天里,即便再冷,娘也会说'不冷',这样你们才能安心读书,对不对?”
四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还是觉得有些疑惑。
回到家中,柳芸开始张罗准备行李。她将几件干净的衣裳叠好,又准备了些干粮和水囊。
院子里的几只鸡,养了一年多,个头都不小。它们在院子里悠闲地踱步,时不时啄几下地上的米粒。
“要不杀了带路上?”韩宇建议道,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芒。他已经想象到香喷喷的鸡肉的味道了。
“先问问三郎四娘的意见。”柳芸说。这几只鸡可是三郎四娘的宝贝,若是他们舍不得,那就另想办法。
没想到四娘一听就双眼放光:“我要吃鸡腿!”她拍着小手,兴奋地说道。
三郎虽然有些不舍,但看到妹妹期待的样子,也点了点头:“那就杀吧,反正它们也长得够大了。”
于是,一家人干脆把大院的人都叫来,一起分享这顿饯行宴。院子里很快就飘起了诱人的香气,引得邻居们都探头张望。
“你们当真要去府城?”韩老汉端着碗,喝着热气腾腾的鸡汤,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在他的印象里,村里人一辈子都难得出一趟远门。
“是啊,让孩子们见见世面也好。”柳芸笑道,给老人添了些汤。
郑氏和穆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这一趟下来,没个八两银子打底,怎么够?但看着柳芸胸有成竹的样子,她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夜深了,柳芸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繁星。夏夜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吹散了白天的燥热。
明天一早,他们就要启程了。
柳芸回到房间,将装银子的荷包又检查了一遍,确保一切妥当。
床上,四娘已经睡熟了,小脸上还带着笑意,想必是在做着关于府城的美梦吧。
柳芸轻轻为她掖好被角,在她额头上落下一个轻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