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饮黄昏】

把夕阳斟进风的杯盏

群山在琥珀色里下沉

归鸟衔走最后一块熔金

喉间漫起整片暮色的余温

赏析:

在暮色的琥珀杯里,打捞时光的余温

李义的《饮黄昏》以“饮酒”为隐喻骨架,将黄昏的流逝转化为一场人与天地共饮的仪式。全诗通过通感交织的意象、动态流转的画面与逐层递进的感官体验,构建出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诗意空间——当夕阳被斟入风的杯盏,暮色便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可品、可触、可吞咽的时光精酿。

一、隐喻的炼金术:从“黄昏”到“酒”的双重蜕变

诗的核心在于将“黄昏”彻底酒化,使自然现象与感官体验形成精妙同构:

-“夕阳斟进风的杯盏”:首句便完成双重解构——夕阳不再是视觉符号,而是可倾倒的液态金酒(“斟”字赋予其酒液的流动性);“风的杯盏”打破容器的实体性,让无处不在的风成为承接暮色的无形酒杯,暗合“天为盖地为庐”的豪迈。这一意象既保留“举杯邀黄昏”的主体动作,又将“饮”的对象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象行为。

-“群山在琥珀色里下沉”:“琥珀色”既是夕阳浸染的暮色(视觉),也是陈年美酒的色泽(味觉联想),群山的“下沉”如同酒液中的倒影被暮色淹没,暗示黄昏的“酒力”正在溶解世界的边界。这种将地理景观沉入“酒色”的写法,让“饮”的过程成为对时空的重构——不是人在饮黄昏,而是黄昏在饮尽人间的轮廓。

二、动态意象的蒙太奇:暮色消逝的三重仪式

诗中暗藏一条“黄昏消逝”的时间线,通过三个动态场景完成暮色的告别:

1. 斟酒时刻(夕阳入杯):

“把夕阳斟进”是主动的摄取,仿佛诗人要将最后的天光封存于酒杯,对抗时光的流逝。这里的“夕阳”是液态的、可分割的,与“风的杯盏”形成“动与无形”的张力,凸显人类对永恒的徒劳追逐。

2. 沉落时刻(群山下沉):

群山的“下沉”是被动的淹没,暗示暮色的笼罩已从天空蔓延至大地,自然万物在“琥珀色”中失去棱角,如同酒意上涌时世界的模糊化。这一意象承接“饮”的动作——当人喝下黄昏,世界便在体内的酒温中开始融化。

3. 收束时刻(归鸟衔金):

“归鸟衔走最后一块熔金”是全诗最具画面冲击力的瞬间:残阳被比喻为“熔金”(化用李清照“落日熔金”,但赋予其可被衔取的固体形态),归鸟的翅膀成为偷走时光的小偷。这一动态打破前文的静谧,以“衔走”的急促感强化暮色的转瞬即逝,仿佛黄昏的最后一滴酒被一饮而尽。

三、通感的味觉革命:从视觉到全身的暮色沉浸

末句“喉间漫起整片暮色的余温”完成从“看黄昏”到“尝黄昏”的感官跃迁:

-**“喉间漫起”**将“饮”的生理体验具象化,暮色不再停留在眼中,而是流入身体,成为可感知的温度(“余温”)。这种通感处理让抽象的时间具有了触觉质感——黄昏的温暖是酒液滑过喉咙的灼热,也是夕阳最后一抹光照在皮肤上的触感。

-**“整片暮色的余温”**形成量的夸张:喉间容纳的不是一滴酒,而是“整片暮色”,暗示人与自然的界限在此消解。当暮色化作体内的余温,“饮黄昏”便成为人与天地能量互换的仪式——人喝下了黄昏,黄昏也住进了人的身体,成为记忆中永不冷却的温度。

四、寂静的力量:留白处的时空哲学

全诗未直接抒情,却在物象的流转中暗藏对时光的深情与怅惘:

-“风的杯盏”与“归鸟”的对照:风是无形的容器,归鸟是有形的时光载体,二者共同构成“留不住”的悖论——无论怎样试图用“杯盏”封存黄昏,归鸟总会带走最后一丝光热。这种无奈感通过“衔走”“漫起”等动词的轻描淡写得以强化,哀而不伤。

-“余温”的双重指向:既是现实中黄昏的温度,也是记忆中暮色的回甘。诗的结尾停留在“余温”的漫延中,如同酒尽后的绵长回味,让读者在想象中继续感受暮色的流逝,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

结语:当暮色成为一杯饮不尽的酒

李义的《饮黄昏》超越了对自然景观的简单摹写,而是将黄昏转化为一场人与时空的对话。在这里,每一个意象都是酒杯中的琥珀光:夕阳是酒,风是杯,群山是沉在杯底的倒影,归鸟是掠过杯沿的最后一丝涟漪。当暮色漫上喉间,我们忽然懂得:所谓“饮黄昏”,其实是人与时光的相互浸润——我们在黄昏中沉醉,黄昏也在我们的凝视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诗的高明之处,正在于让抽象的时间变得可触、可饮、可回味,使每一个读诗的人,都成为这场暮色盛宴的共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