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梃击案:万历朝太子宫惊变》:疯汉夜闯慈庆宫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明王朝已在万历皇帝的统治下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彼时的宫廷,表面上风平浪静,可背地里,各方势力的博弈与角逐从未停歇,无数暗流正汹涌涌动。这一年的五月初四,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悄然覆盖了紫禁城。本该是一个寻常的夜晚,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打破了宫廷长久以来的宁静,更让整个大明王朝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漩涡之中。

夜色如墨,沉沉地笼罩着紫禁城。位于紫禁城东部的慈庆宫,乃是太子朱常洛的寝宫。慈庆宫宫门紧闭,四周静谧无声,唯有偶尔传来的更夫打更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为这深宫的安宁守望。太子朱常洛,这位在宫廷斗争的惊涛骇浪中历经风雨洗礼的储君,此刻正于寝宫之中安然沉睡。他或许从未料想到,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正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然向他步步逼近。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梦乡之际,一个高大却步伐略显踉跄的黑影,悄然出现在慈庆宫的宫门外。此人手中紧紧握着一根枣木棍,眼神中透露出疯狂与决绝,他便是蓟州男子张差。张差在宫门外稍作停留,一双眼睛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四周静谧得可怕,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随后,他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仿佛在给自己积攒勇气,接着猛地朝着慈庆宫的宫门冲了过去。

值守宫门的侍卫们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惊醒,他们迅速伸手抄起身边的武器,多年的训练让他们在面对危险时本能地做出反应。然而,张差却好似丧失了理智,丝毫没有退缩之意,他挥舞着手中的枣木棍,那模样如同一头发狂的野兽,带着一股不要命的劲头朝着侍卫们扑了过去。侍卫们显然没有料到,竟有人如此大胆,胆敢在这宫廷禁地公然行凶,一时间,他们的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他们毕竟是训练有素的宫廷侍卫,很快,沉稳与冷静重新回到他们的眼眸之中,迅速调整状态,与张差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张差虽然手持木棍,悍不畏死,但终究寡不敌众,在侍卫们的层层围攻之下,渐渐体力不支,落了下风。可他似乎将生死置之度外,依旧疯狂地攻击着侍卫们,每一次挥动木棍都带着一股狠劲。在一番激烈的打斗之后,张差终于因体力耗尽,脚步虚浮,被侍卫们成功制服。

慈庆宫的变故,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惊动了整个宫廷。万历皇帝听闻此事后,龙颜大怒,震惊之余,立即下令刑部对此案进行彻查,务必查明真相。刑部官员们深知此事干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将张差带到刑部大堂,展开审讯。

当张差被带到刑部大堂时,他依旧保持着那副疯疯癫癫的模样,口中念念有词,可声音含糊不清,根本听不清在说些什么。刑部官员们看着眼前这个举止怪异的男子,心中不禁泛起层层疑惑。他们开始对张差进行详细询问,试图从他口中弄清楚闯入慈庆宫的目的究竟为何。

然而,张差对于官员们的询问极不配合,时而胡言乱语,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时而又沉默不语,无论官员们如何发问,都紧闭双唇。官员们无奈之下,为了获取有用线索,只好对他使用了一些刑具。在刑具的折磨下,张差终于忍受不住,开口说话了。

他声称自己家中遭遇重大变故,生活陷入绝境,无以为继,这才背井离乡来到京城讨生活。在京城的茫茫人海中,偶然遇到了两个陌生人。这两个人见他落魄可怜,便给了他一些银子,蛊惑他拿着一根枣木棍闯入慈庆宫,见到人就打。张差还说,那两个人信誓旦旦地告诉他,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做,日后便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过上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刑部官员们听了张差的供述,心中的疑惑愈发浓重。他们实在难以相信,一个普通的蓟州男子,仅仅因为一点银子,就会做出如此大胆疯狂、闯入宫廷禁地行凶的举动。于是,他们继续对张差展开审讯,期望能从他口中得到更多关键信息。

在接下来的审讯过程中,张差又断断续续透露了一些关键线索。他说,在闯入慈庆宫之前,自己曾在一个地方停留过一段时间,那里人来人往,有很多人在虔诚地烧香拜佛。他不经意间注意到,自己衣襟上不知何时残留着一些香灰,而这些香灰看起来似乎与普通的香灰有所不同,颜色和质地都透着一股异样。

刑部官员们对张差衣襟上的香灰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深知这或许是案件的关键突破口,立即组织人手对香灰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让他们大为震惊,这些香灰竟然是郑贵妃宫特供的。这种香灰制作工艺独特,用料考究,只在郑贵妃宫中使用,外界根本难以见到。

郑贵妃,乃是万历皇帝最为宠爱的妃子。她一直对太子之位心存觊觎,满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取代朱常洛,成为太子。如今,张差衣襟上出现了郑贵妃宫特供的香灰,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刑部官员们不敢妄下定论,但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案子背后的水远比他们最初想象的要深得多,仿佛隐藏着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线索如同丝线一般,纷纷指向了郑贵妃。一时间,朝堂上下议论纷纷,不少人开始怀疑,张差闯入慈庆宫的背后主使极有可能就是郑贵妃。他们猜测,郑贵妃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登上太子之位,不惜铤而走险,策划了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试图通过这种极端方式除掉太子朱常洛。

然而,郑贵妃得知此事后,顿时慌了手脚,她急忙跑到万历皇帝面前哭诉,声泪俱下,称自己是被冤枉的,绝对不可能做出这样大逆不道、违背天理的事情。她那梨花带雨的模样,让万历皇帝看着心疼不已。万历皇帝一方面担忧这件事情继续发酵会严重影响宫廷的稳定,动摇国之根基;另一方面,他又实在不愿意相信自己心爱的妃子会做出如此可怕的行径,内心陷入了极度的纠结与挣扎之中。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万历皇帝决定亲自过问此案。他下令将张差带到自己面前,准备凭借自己的威严与智慧,亲自审讯,揭开案件的真相。张差见到万历皇帝后,依旧是那副疯疯癫癫、浑浑噩噩的样子。万历皇帝看着眼前这个男子,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他开始对张差进行询问,语气威严却又带着一丝探寻的意味,希望能从张差口中得到事情的真实经过。

张差在万历皇帝的询问下,再次重复了之前的供述。他言辞凿凿地说自己确实是受了两个陌生人的指使,才闯入慈庆宫的,与郑贵妃没有任何关系。万历皇帝听了张差的话,心中半信半疑。他仔细分析张差的供述,发现其中漏洞百出,诸多细节经不起推敲,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就在万历皇帝对张差的审讯陷入僵局,毫无进展之时,又有一条新的线索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骤然出现。有人向刑部举报,称在张差闯入慈庆宫之前,曾经在京城的一家酒馆里与几个人见过面,而这几个人的身份似乎非同一般,与郑贵妃的家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刑部官员们得知这条线索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马不停蹄地展开调查。他们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那家酒馆的老板,向他详细询问张差的情况。酒馆老板回忆说,张差确实曾经在他的酒馆里与几个人见过面。那几个人当时的神态十分神秘,说话也遮遮掩掩,总是刻意压低声音,生怕被旁人听到。酒馆老板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无意间曾经听到那几个人提到了郑贵妃的名字,当时他并未在意,可如今回想起来,觉得此事十分蹊跷。

刑部官员们根据酒馆老板提供的线索,继续深入挖掘调查。他们不辞辛劳,四处走访,终于发现,与张差见面的那几个人,竟然都是郑贵妃家族的心腹亲信。这些人平日里为郑贵妃家族办事,忠心耿耿。这一重大发现,让案件的真相仿佛被一层迷雾所笼罩,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这个案子如同滚雪球一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朝廷中的大臣们也因此分成了两派,各执一词。一派认为,种种迹象表明郑贵妃就是幕后主使,其行为恶劣,危及太子安危,动摇国本,应该严惩不贷,以正国法;另一派则认为,虽然目前线索众多,但并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能够直接证明郑贵妃的罪行,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轻易下结论,以免冤枉了好人,引发更大的混乱。

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万历皇帝深知此事已无法再拖延下去,必须尽快做出一个决定。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下令将张差处死,希望以此来平息众怒,稳定朝堂局势。同时,他也严厉警告大臣们,不要再对此案进行过多的猜测和议论,以免进一步影响宫廷的稳定,让本就动荡的局势变得更加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