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灯光柔和地洒在展柜上,苏玉站在“大明风华“特展的中央,目光被一枚青白玉佩牢牢吸引。那玉佩通体莹润,雕刻着精细的缠枝莲纹,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
“这件展品是明代万历年间苏州一带贵族女子常佩戴的饰物...“耳机里的导览解说娓娓道来,苏玉却恍惚间听见另一个声音在呼唤她的名字。
“苏玉...苏二小姐...“
她猛地回头,展厅里除了三三两两的游客外,并无异常。苏玉摇摇头,暗笑自己熬夜写论文出现了幻听。作为历史系研究生,她对明朝历史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兴趣,这次特展是她论文资料的重要来源。
指尖无意识地触碰展柜玻璃,就在这一瞬间,玉佩突然迸发出刺目的白光。苏玉感到一阵天旋地转,耳边充斥着尖锐的嗡鸣声,身体仿佛被卷入漩涡,五脏六腑都扭曲在一起。
“啊——“
尖叫声被无形的力量吞噬,眼前一黑,她失去了知觉。
---
“二小姐!二小姐醒醒!“
一个焦急的女声钻入耳中,苏玉艰难地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陌生的少女脸庞。少女约莫十五六岁,梳着双髻,穿着淡青色交领襦裙,正用湿帕子擦拭她的额头。
“这是哪里?“苏玉挣扎着坐起来,发现自己躺在一张雕花红木床上,身上盖着绣有芙蓉花的锦被。房间陈设古色古香:黄花梨木的梳妆台、铜镜、青瓷香炉...完全是一间古代闺房。
“二小姐莫不是魇着了?这是您的闺房啊。“少女疑惑地看着她,“您刚才在花园赏花时突然晕倒,可把奴婢吓坏了。“
苏玉低头看自己,身上穿着一件淡粉色对襟褙子,下配月白色马面裙——典型的明代女子装扮。她颤抖着摸向脖颈,一枚温润的玉佩正挂在胸前,正是博物馆里那枚青白玉佩!
“现在是哪一年?“她抓住少女的手急切地问。
“万历二十三年啊,二小姐您怎么了?要不要请大夫来看看?“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苏玉脑中嗡嗡作响,她竟然穿越到了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她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我没事,可能是...中暑了。你叫什么名字?“
少女瞪大眼睛:“奴婢是小翠啊,伺候您三年了。二小姐,您真的没事吗?“
“小翠...“苏玉喃喃重复,突然一阵剧痛袭来,陌生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她现在是苏州富商苏明远的二女儿苏玉,年方十八,母亲早逝,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苏瑶。苏家以丝绸起家,在江南一带颇有名气...
“我没事了,小翠。“苏玉深吸一口气,接受了这个匪夷所思的现实,“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待小翠退下后,苏玉立刻检查起随身物品。除了那枚神秘的玉佩,她发现自己的手机竟然也在袖袋里,但已经没电关机了。她苦笑着把手机藏好,开始思考现状。
“首先,我得适应这个身份。“她对着铜镜中的陌生面孔自语。镜中的女子眉目如画,肤若凝脂,与她原本的样貌有七八分相似,却更添几分古典韵味。
接下来的几天,苏玉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苏二小姐“的角色,从下人口中套取信息,观察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她发现这个时代的女子生活远比想象中受限——不能随意出门,不能与陌生男子交谈,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闺秀规范。
“玉儿,听说你前日晕倒了,可好些了?“一日清晨,一位身着湖蓝色褙子的年轻女子走进她的闺房。女子约二十出头,容貌与苏玉有几分相似,但眉眼更为温婉。
根据记忆,这是她姐姐苏瑶。苏玉连忙起身行礼:“多谢姐姐关心,已经无碍了。“
苏瑶拉着她的手坐下,眼中满是关切:“父亲近日为生意烦忧,无暇顾及家中。你若有不适,一定要告诉姐姐。“
从苏瑶口中,苏玉得知苏家正面临危机。近年丝绸市场竞争激烈,苏家的绸缎庄接连亏损,加上父亲轻信他人,投资失败,家族产业已岌岌可危。
“听说父亲打算向钱庄借贷,以祖宅为抵押...“苏瑶忧心忡忡地说。
苏玉心头一动。作为现代商学院毕业生,或许她能帮上忙。“姐姐,我能看看家里的账本吗?“
苏瑶惊讶地看着她:“你何时对账目感兴趣了?“
“我...近来读了些经济方面的书籍。“苏玉含糊其辞,“或许能帮父亲分忧。“
苏瑶犹豫片刻,终于点头:“我去向账房先生借来,但你千万小心,别让父亲知道。“
当晚,苏玉在烛光下仔细研读苏家的账册。凭借现代财务知识,她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苏家的丝绸定价过高,款式陈旧;采购渠道单一,成本居高不下;店铺管理混乱,伙计中饱私囊...
“这完全可以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改进啊。“她喃喃自语,提笔在宣纸上写下改革方案:引入绩效考核、优化供应链、差异化定价、设计新式花样...
次日清晨,苏玉鼓起勇气求见父亲。苏明远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眉宇间透着疲惫与忧虑。听完女儿的建议,他起初不以为然:“女子不宜过问商事。“
“父亲,家族兴衰关乎每个人。“苏玉不卑不亢,“女儿只是提出些浅见。比如这'绩效考核',可让伙计们按销售额提成,多劳多得;这'差异化定价',普通绸缎降价走量,高端产品则提高品质与价格...“
苏明远越听越惊讶,这些想法闻所未闻,却颇有道理。他沉吟良久,终于点头:“就按你说的试试吧。但切记,对外只说是为父的主意,不可张扬。“
接下来的一个月,苏玉暗中指导家族生意改革。她重新设计了店铺布局,将商品按价格分区陈列;培训伙计使用标准话术;引入现代记账法,防止贪污;甚至亲自设计了几个融合现代元素的新式花样。
效果立竿见影。苏家绸缎庄的生意逐渐好转,新式花样尤其受到年轻闺秀的追捧。苏明远对女儿刮目相看,开始经常与她商议商事。
“玉儿,你的这些想法从何而来?“一次晚膳后,苏明远好奇地问。
苏玉早已准备好说辞:“女儿平日爱读杂书,偶然看到些西域商人的经营之道,加以改良而已。“
苏明远满意地捋须微笑:“我儿聪慧,可惜...“他话锋一转,叹息道,“若为男子,必能光耀门楣。“
苏玉心中不忿,却也只能低头不语。这个时代对女性的限制,远比她想象的更加根深蒂固。
随着苏家生意好转,苏玉获得了更多自由。她开始以“为店铺采购“为由外出,实际是为了探索这个活生生的明朝社会。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市井景象都令她着迷,她用偷偷带来的炭笔和纸张记录下所见所闻。
一日,苏玉正在绸缎庄后堂查看新到的货品,掌柜匆匆进来:“二小姐,有位齐公子求见,说是看了我们的新式花样,想谈笔大生意。“
“请他进来吧。“苏玉整理了一下衣襟。这段时间她已经习惯了与商贾打交道,只要有人在场,就不算违礼。
来人是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男子,身材修长,一袭靛蓝色直裰,腰间悬着一枚白玉佩。他面容俊朗,眉目如刀削般分明,行走间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在下齐墨,见过苏小姐。“男子拱手行礼,声音低沉悦耳。
苏玉回礼,示意他入座。近距离观察,她发现这位齐公子虽作商人打扮,言谈举止却透着一股与商贾不符的沉稳气度。
“齐公子对我们的新花样感兴趣?“她开门见山地问。
齐墨从袖中取出一卷画轴展开:“听闻苏家绸缎庄近来花样新颖,在下想定制一批类似的,但图案需按这个样式稍作修改。“
苏玉接过画轴,上面绘着精美的缠枝莲纹,与她佩戴的玉佩图案惊人地相似!她心头一震,强自镇定道:“这图案很特别,齐公子从何处得来?“
“家传之物。“齐墨目光深邃地注视着她,“苏小姐似乎对这个图案很熟悉?“
苏玉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下意识摸向胸前的玉佩,又急忙放下手:“只是觉得精美罢了。不知齐公子要定制多少?“
“先要一百匹,若销路好,再加订。“齐墨的视线扫过她瞬间慌乱的动作,若有所思,“不知苏小姐能否亲自监督这批货?价钱好商量。“
生意谈妥后,齐墨告辞离去。苏玉站在店门口,望着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街角,心中涌起无数疑问。那图案的相似绝非巧合,这位齐公子又是什么人?
她不知道的是,转过街角的齐墨同样停下脚步,从怀中取出一枚与她一模一样的青白玉佩,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终于找到你了...“他低声自语,声音消散在江南的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