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纸”

我记不清那是何年何月了,只记得是个夏日的午后,蝉声聒噪得紧。那时我约五六岁,随父母回乡下不久。乡下的孩子与城里的不同,他们不怕生,见了生人也不躲,反倒围拢来,用黑亮的眼睛打量你,仿佛你是甚么稀罕物件。

那天,我在村口的老槐树下遇见一群孩子。他们正玩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游戏,用石子在地上划出格子,单脚跳来跳去。见我驻足观望,一个赤膊的男孩便招呼我:“来玩么?“他的口音很重,我听得半懂不懂,却鬼使神差地点了头。

他们教我游戏的规矩,唤那格子为“房子“,跳石子为“跳房“。我学得慢,他们也不恼,反倒笑得前仰后合。忽然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跑过来,冲着远处喊:“大纸,快来瞧这城里的娃!“

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见一个稍大些的姑娘正往这边走。她穿着褪了色的蓝布衫,裤脚挽到膝盖,赤着脚,却走得极稳当。后来我方知,这便是他们口中的“大纸“了。

“大纸“走近了,我才看清她的模样。她约莫十二三岁,皮肤黝黑,眼睛却亮得出奇。她盯着我看了半晌,忽然咧嘴笑了,露出一排白牙。“城里娃,你叫啥?“她问。

我支吾着答不上来。并非我不愿说,实是她的口音古怪,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她见我不语,便伸手摸了摸我的头,那手掌粗糙得很,却意外地暖和。

“他不懂话哩,“赤膊男孩说,“你慢些说。“

“大纸“便蹲下身,与我平视,一字一顿地问:“你—叫—啥—名儿?“

这回我听懂了,忙报上姓名。她点点头,又说了句甚么,我却完全不懂了。孩子们哄笑起来,七嘴八舌地解释,原来“大纸“是他们这群孩子中年纪最大的,大家都这般唤她。

“你也要叫'大纸'。“羊角辫女孩对我说。

我学着他们的发音,结结巴巴地叫了声“大纸“。话音未落,孩子们便笑作一团。“大纸“自己也笑了,却伸手制止了他们。“莫笑,“她说,“人家头回学,说得好着哩。“

后来我晓得,“大纸“实为“大姐“的乡音讹变。乡下人说话快,咬字又不甚讲究,“姐“字便说成了“纸“。这称呼在村中孩子们间流传开来,竟成了她的绰号。

自那以后,我常与他们玩耍。“大纸“待我极好,每每护着我,不让别的孩子欺负。她教我认田里的野菜,捉溪中的小鱼,还用草茎编出各种小玩意儿给我。我说话时,她总是耐心地听,听不懂便叫我再说一遍。渐渐地,我也能说上几句乡音了,虽然总惹人发笑。

记得有一回,我在田埂上摔了一跤,膝盖破了皮,血珠直冒。“大纸“见了,二话不说,扯下头巾给我包扎。她的头巾有股汗味,我却觉得好闻。她背我回家,路上还哼着小调。那调子怪腔怪调的,我却听得入迷。

夏日将尽时,父母决定搬回城里。临行前日,我去找“大纸“道别。她正在溪边洗衣,见了我,甩甩手上的水,在衣襟上擦了擦。

“明日要走了?“她问。

我点头,忽然鼻子一酸。她摸摸我的头,从兜里掏出个草编的蚱蜢给我。“拿着“她说,“城里没这个。“

我接过蚱蜢,想说甚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她笑了笑,转身继续洗衣。我站在那儿看了许久,直到夕阳西沉,才慢慢走回家。

后来,我再也没回过那个村子。父母说那里早已变了模样,老槐树被砍了,小溪也填平建了工厂。“大纸“想必早已嫁人,或许已做了“祖母”。我时常想起她那粗糙的手掌和不成调的歌谣,想起她叫我“城里娃“时的神情。

如今我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乡音早已丢得干净。只是偶尔在梦中,还会听见孩子们笑着喊“大纸,大纸“,醒来时,枕上竟有湿痕。

乡音如风,吹过便散了。唯有记忆中的那声“大纸“,还时常在耳边响起,提醒我曾有过那样一个夏天,曾遇见过那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