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生子女消极心理的预防和矫正

独生子女消极心理的形成不是必然的,形成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消失,也可以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和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

(一)爱孩子和严格要求相结合——防止娇

父母对孩子既要爱,又要有严格的教育措施。如果只有爱,而没有严格的教育,容易发展成为溺爱,害孩子终身。为此教育孩子必须坚持爱中有严格的教育,教育过程中有充分的爱,使严爱相结合。中外两位富翁就是这样做的。


一位百万富翁的家庭教育观

我国台湾著名塑胶业大王王永庆,可算是“百万富翁”,但其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他不仅要求子女早睡早起,安排固定作息时间,更要求孩子学习吃苦,严格限制零花钱,每项花钱都有详细记录,花一块钱也得有所交代。他家里人觉得这样对孩子太苛刻,要护着女儿时,他依然把女儿送出国锻炼,控制开支,让女儿过清苦生活。他女儿的学校没有暖气,不许关窗睡觉,这样一位“阔小姐”就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用王永庆的话说:“只有在困难环境里,才能激发努力向上。”他女儿正是经过这样的锻炼,养成了独立生活和自强创业能力,后来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企业家。

(邹学易)


亿万富翁给孩子的零花钱

据报载,全世界第一个有10亿以上美元的富翁洛克菲勒,对自己儿女的零用钱卡得很紧。他规定零用钱因年龄而异:7~8岁时每周3角;11~12岁每周1元;12岁以上者2元,每周发放一次,还给每人发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楚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增5分,反之则减,同时允许做家务活可以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

(摘自《家长报》)


两位富翁,不是惜钱,也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用严格要求教育和培养孩子,从近处讲,防止孩子娇气,丧失努力向前的奋斗精神;从长远看,帮孩子立足于社会。这体现了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真正的爱。

(二)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提高自理能力——防止懒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读读《教育报》和《文汇报》发的短文:


不能这样“疼爱”

在一所中学的宿舍里,一些学生以羡慕的眼光望着李青的大口袋。这个口袋大约有半个面袋大,里面装满了脏衣、脏袜、脏床单。李青的离家学校很远,只能一个月回家一次,因此父母给他带上七八套衣服,十来双袜子,随脏随换,随换随往口袋里装,放假时,带回家由妈妈洗。他是独生子,学习成绩好,父母对他的“疼爱”是无微不至的,甚至向校方表示,学校分配给李青的劳动任务,家长愿来校为子替工。在这样的关怀下,李青一点儿也不会劳动,也不想劳动了,不要说宿舍里清扫、打水之类小事从不问津,就连夏天的蚊帐也得家长给挂。……

(刘永曾)


笑声过后的思考

在一次会上,听说这么一件事:有一位母亲给自己远出家门读书的儿子的棉被缝了四层被罩布,并叮嘱儿子——用脏了一层剥掉一层,四层剥光了,放假的日子也到了,统统带回家让妈妈来洗。

这个近乎荒唐的事例,引起听者的哄堂大笑。然而,笑声过后,人们并没有忘记严肃地思考: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有没有类似那位母亲的做法呢?请看下列并非偶见的现象:

孩子读小学了,母亲还在为他们穿衣、喂饭,甚至于扣纽扣、洗衣服、生炉子等,更不要孩子操劳。孩子考入高等学校,则千里迢迢送他入学。……

(卓本定)


像这样的典型事例并非个别,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学就是读书,不必参加体力劳动,害怕劳动会影响学习,妨碍成才。有的家长甚至还说:“只要孩子能认真读书,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我哪怕天天给孩子倒洗脚水,也心甘情愿。”就这样把孩子当成重点保护对象,连生活自理能力都给“保护”没了。

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实践的重要,我们自然应该比古人更高明,所以,应该让孩子多动脑动手,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劳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这方面我们应向国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学习,请看:


培养“自立”精神琐议

伦敦郊外的傍晚,刚下过一场大雪,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在公路上艰难地推着童式自行车,终于被雪卡塞住了,只见他吃力地清除车轮上的雪。我见此情状,上前去助他一臂之力。可是令人惊诧的是:我不仅遭到孩子的拒绝,甚至连其不远处的父母竟也投来不太友好的目光,我只好悻悻离去……一位留学生回忆起这段自讨“没趣”的事时深有感慨说:“这是做父母的有意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啊!”……

(罗明涛)


我们的家长看到孩子处于如此艰难的境地时会怎样对待呢?怕是不用别人动手,自己早就亲自动手排难了。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应很好体会名人的教导:“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世界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爱迪生)

不少家长总认为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会影响学习,其实恰好相反,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家务劳动使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其次,家务劳动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和技能。再次,家务劳动有利于开发孩子的能力,俗话讲“心灵手巧”,反之也一样的,那就是“手巧心灵”。所以,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学生,不管国家机关如何努力教育他们,也不会获得熟练技巧,而会遇到各种失败,成为不好的工作者。”

愿每个盼子成才的家长都能教育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既要勤奋学习,争取好的学习成绩,又要热爱劳动,提高动手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培养孩子合群精神——防止独

父母要让孩子与同龄人多交往,切忌把孩子关在家里,形成家庭—学校—家庭这样一条生活线,缩小孩子的活动范围。下面这篇资料就有力说明了这个道理。


伙伴——“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

一位小学一年级教师告诉我,她有这样一个学生,入学一个月没有喊过一声“老师”。老师告诉了家长,其父亲便斥责孩子,要其“喊老师”,没料到孩子号啕大哭起来。老师摇了摇头,很明显这将是个很难教的学生。这位老师问我,这样的情况是怎样造成的?

于是,我找来了这个学生。这是个长得很秀气的女孩,看到我有点儿怕生,这应该是正常的。我给她讲《小花猫抓老鼠》的故事,她很注意地听着,五分钟能回答故事中的问题。家长在旁边高兴地说:“我女儿本来就会说话的嘛。”看来可以排除智能或语言的障碍。然而,当我让她到操场上去玩时,我观察到,尽管操场上有很多孩子,也有同班同学,但小女孩总是孤单地一个人在玩滑梯,没有找别的孩子一起玩。从现象上分析,孩子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尤其是与伙伴交往的能力。家长告诉我,孩子是独生女,大人很少让孩子出去玩,更没有小伙伴到家里来和她一起玩。我想,也许正是这种伙伴交往的缺乏或被剥夺,造成了孩子与伙伴交往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我们曾就这个问题对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题目是“在家里和谁玩”。在被调查的180个学生中,有26%的学生回答和“父母玩”,有20%的学生回答“和邻居的孩子玩”,但有67%的学生回答和“老人玩”。这说明多数孩子在家里缺少伙伴之间的交往。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现在,独生子女的比例在上升,越来越多的家庭住进了“独门独户”的新房。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休息,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邻居间交往明显减少。

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儿童室外活动空间也在明显缩小,这种情况大城市尤为严重。据调查,有52.25%的儿童几乎没有室外活动场地,也就是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基本上没有“弄堂伙伴”,因此他们只好和洋娃娃、小白兔(玩具)玩。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想玩却没有玩的对象——伙伴。这些状况不能不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不良影响。就拿上面提到的那个“不肯喊老师”的女孩来说,她不仅是一般的不懂文明礼貌,而且是一种社会适应性不良的心理表现,如任其继续发展,就会带来心理障碍和早期的心理异常。

国外有人曾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认为造成儿童社会化障碍的有五种社会因素:交往剥夺、溺爱、过分顺从、过分保护和孤独,而居第一位的就是交往被剥夺。因此,我想告诉家长们,要更全面地关心你的孩子,经常地带孩子去玩玩,特别要允许和欢迎小伙伴们到自己家里来玩,要问问你的孩子,有没有伙伴与朋友,并帮助他与小伙伴们建立友谊和合作,无论如何不要让你的独生女或独生子感到“孤独”。我也想对老师说,要注意你的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群体生活。

法国作家莫罗阿有这样一句名言:“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让我们尽可能地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吧,让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习行为,在交往中培养习惯,在交往中形成个性,而绝对不要妨碍他们的发展,更不要去剥夺他们之间的交往。

(余慧斌)

(四)对孩子不迁就——防止任性

任性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家长的迁就。

宝宝感冒发烧刚好,他要吃橘子,妈妈说,吃橘子上火,给梨吃。宝宝就是不吃梨,要吃橘子,而且大哭不停。爸爸拿橘子给他,他才转哭为笑。

孩子要继续看电视,妈妈说,电视有辐射,对眼睛有伤害,你已经看了半个小时了,不能再看,随手把电视关了。孩子看得正高兴,说什么也要接着看,而且又哭又闹。爷爷走过来打开电视让孙子看,孙子乐了:“还是爷爷对我好。”妈妈站在一边干生气也没办法。

该吃饭了,孩子就是不安静下来吃饭,满屋子跑,妈妈没有办法,只有顺着他,追着孩子喂饭吃。孩子边玩边吃,妈妈只有听他指挥,几乎顿顿饭都是这样。

就是在类似的多次的迁就中,孩子形成了任性。防止和消除任性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不迁就,哭也不行,长时间看电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妈妈关电视是对的,爷爷不应该打开;不吃饭,满屋跑就是不理他,不能追着喂饭吃,他饿了自然会安静下来吃饭。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呢?不是,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要求合理,但过于强烈或采取不适当的方式时,也暂时不予满足,选恰当的时机给予满足。对孩子用哭闹等威胁父母的行为不予理睬;对孩子的任何要求满足与不满足均要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讲清道理。这些原则应该坚持,不能违背。当然具体做法上不要硬对硬,要用灵活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他要吃橘子不吃梨,哭几声后,给他爱吃的西红柿,他可能也就接受了,高兴了;电视被妈妈关了,过了一阵子,爷爷说,宝宝我带你到楼下和小朋友们玩好吗?这时他看电视无望,可能也就同意了……

“孩子还小,不要管得那么严,大一点儿了就会听话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家教观点,孩子的任性就是从小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形成的,从几岁形成的任性,等大一点儿再矫正那就晚了,轻则影响社会交往,重则会断送孩子的前程。不信请看小强任性的形成和危害。


溺爱害了孩子

当小强因盗窃自行车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时,他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要什么就给什么,怎么儿子还喜欢别人的东西?家里有五辆车,可着儿子骑,为什么他还偷了别人的车?”及至庭审后审判人员问他们对小强的犯罪原因有什么看法时,他父亲竟然说:“早知道孩子喜欢这种车,给他买一辆不就没事了么。”

小强的一番话倒回答了他的父亲:“我从小就养成了任性的坏习惯,要干的事就得干,想得到的就得得到。我看到别人骑的车漂亮,很想要一辆,可我的车是新买的,怕家里不同意,就去偷了。我没想到问题这么严重,只想弄辆车,玩几天。”

据了解,小强上小学时是个三好学生,班干部,老师喜欢他,同学们尊敬他,邻居们也常夸赞他。父亲将他视为掌上明珠,不知不觉中加倍地溺爱他。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珂说过:“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小强也就在这溺爱和宠爱的包围中养成了说一不二,要星星不能给月亮的毛病。上中学后,小强接触的人多了,渐渐结交了一些不太好的孩子。对此,小强的父母竟没引起重视,他们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方法也简单粗暴,一看儿子学习不理想,就打,甚至打出家门。

在溺爱与粗暴的交替作用下,小强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认为自己的愿望都应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不敢提出过分的要求,怕挨打。因此,当看到别人骑着漂亮的新型车时,他恨不得立时自己也有一辆,但又不敢和父亲说。正在这时,一个小伙伴提议,上街“弄”辆车玩玩。小强便欣然应允,拿了工具就跟他上了街。在路边,俩人撬开了一辆最时兴、最漂亮的女车。心理学研究指明,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情感的冲动,辨别能力差,有时行为偏激、盲目,在不良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影响诱发下,容易导致犯罪。心理学家对某地5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当父母给的钱不够用时,“借”和“求助”的只占14%和9.8%,而“偷”的却占31.5%。

可惜,小强的父母不懂这些,直到孩子上了法庭成了被告,还在为自己未能及时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后悔,实在令人遗憾。

(渭玉珍)


正是父母对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溺爱,造成了小强“要干的事就得干,想得到的就得得到”的任性,结果是毁了小强。

(五)教育孩子懂得关心他人——防止自私

因为是独生子女,总是父母照顾的对象,父母将全部的爱给了孩子。可是如何教育孩子爱父母,关心他人,往往被忽视,这是形成孩子自私心理的根源。要预防和消除孩子的自私心理,培养在家里尊敬和关心父母,在学校尊敬老师和关心同学等品质,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不给孩子特殊地位。家里的食品谁都可以吃,而且先要让长辈吃;家里来了小朋友可以吃孩子的食品,也可以玩孩子的玩具;家里来了客人,要和孩子一起迎送;帮助父母做家务活,从小懂得减轻父母的负担等等。就是在这些看来是小事的处理中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的品质,预防和矫正自私心理和行为。


学会关心别人

“妈,我明天带的吃的买了吗?”小红放学一进门就问妈妈。

“买了,不是在你屋的桌子上放着嘛。”从厨房传来妈妈的回答声音。

小红拎着书包急忙进了自己的屋,看到桌上的东西高兴地叫了起来:“啊!这么多好吃的,夹心小面包、香肠、巧克力、酸奶——妈,这么多我吃得了吗?”小红冲着厨房大声问。

妈妈听到女儿的问话,放下手里的活,来到小红跟前,很认真地对女儿说:“小红,这些吃的不只是给你吃的,你们班里有同学,还有老师,吃的时候也应该让老师和同学吃,咱们家里吃什么不是先让爷爷、奶奶吃吗?你说对不对?”小红听了认真地点了点头。

这时,爸爸走过来也对女儿说:“妈妈说得对,家里怎么做的,在学校也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好孩子。”

钟上的时针已经指向下午3点半。

“爸、妈,我回来了。”小红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显得很高兴。

“我女儿这么高兴,有什么好事吧?”爸爸放下手里的书问。

“那是当然啦。”

“说说,我们听听,看该不该高兴。”妈妈边看报纸边问身边的女儿。

原来,小红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把带的中午饭忘在了汽车上,中午吃饭时小红主动把这个同学叫到跟前一起吃。有好几个同学也走过来,拿出自己带的好吃的,大家围在一起吃,又吃又说很热闹,也很高兴。回到学校老师总结时表扬了他们几个同学,特别表扬了小红关心和帮助同学的行为。

“爸、妈,你们说该不该高兴?”

“当然应该高兴,我女儿做了好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也高兴!”妈妈伸手抱了抱女儿。

“爸爸您呢?”

“我当然也高兴,但不能骄傲噢!”

“这个我懂。”小红说着拎起背包回了自己屋。

“看来,我们没有白教育女儿。”

“是啊,教育孩子就要从小事做起。”


“小气鬼”

小明春游回来,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哭了起来。妈妈赶紧走过来问:“宝贝儿子,怎么了?”爸爸也从屋里出来问:“谁欺负你了?我去找他去。”

“谁也没有欺负我!”说着哭得更凶了。

“到底怎么回事,你说啊。”妈妈着急地问。

“都怨你,同学们都叫我‘小气鬼’‘鸡骨头’! ”小明冲着妈妈大声叫喊。

原来,今天去春游,妈妈给儿子带了不少好吃的,其中有半只儿子最爱吃的烧鸡。临走时妈妈告诉小明,中午吃饭时不要和同学在一起吃,到一边一个人吃去。吃中午饭时,同学们都自由结合,三五个人在一起吃。小明听了妈妈的话,走到离同学不远的地方一个人吃了起来。班主任看见后就走了过去,见小明正在吃烧鸡就说:“小明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给老师一块鸡肉吃好吗?”小明抬头看了看老师,拿起一条鸡腿,把上面的肉撕下来,把骨头递给了老师。老师拿到手里闻了闻说:“真香,你自己吃,老师也带着饭。”顺手把鸡骨头放在了小明饭盒里。这件事被不远的几个男同学看在眼里,老师走远后就冲着小明喊“小气鬼”“鸡骨头”,还做出了不友好的表情。

这件“鸡骨头”事件,很快在班里传开了,连小明的好朋友也说他是“小气鬼”……

妈妈听了儿子的讲述,站在一边没说话。

“别理他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吃,这有什么错!”爸爸还有些不平地说。

“哇……”小明又哭了起来……


看来这确实是一件小事,但是孩子的行为如何,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中培养和体现出来的。小红和小明虽不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很具有代表性,谁对谁错不言而喻,应引起青少年父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