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共探茶学 坚定使命

而在茶学的广袤天地间,崔国辅仿若一位引航者,凭借其丰厚阅历与深邃钻研,为陆羽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茶学之境的大门。

崔国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各地茶叶产地与制作之法熟稔于心。与陆羽相处时,他常兴致盎然地讲述各地茶叶的独特韵味:“陆羽啊,那顾渚茶,入口鲜爽,仿若将春日清新尽收茶汤;阳羡茶则醇厚绵柔,恰似山间潺潺清泉,韵味悠长。武夷茶独具岩骨花香之妙,蒙顶茶自带清幽淡雅之气。”

他不仅描绘茶叶风味,还深入剖析茶叶与产地环境的紧密关联。谈及顾渚山时,他手捋胡须,娓娓而言:“顾渚山气候温润,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且富含矿物质,如此得天独厚之条件,方能孕育出鲜爽回甘的顾渚茶。而阳羡之地,山水相依,水质清冽甘甜,山峦间独特的微气候,恰似为阳羡茶量身定制的佳境,使其拥有醇厚口感与悠长香气。”

崔国辅深知陆羽对茶学钻研的热忱与执着,犹如熊熊燃烧之火,从未熄灭。他时常勉励陆羽:“汝对茶学见解独到且深刻,当撰写一部详尽的茶书,将汝多年积累的经验、对茶的独特见解,以及各地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融入其中。此举不仅能为后人留存宝贵财富,更是对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贡献。”

“茶,绝非仅是饮品,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哲学的深邃及艺术的灵动。一部佳作,既能传承茶学知识,又能让更多人领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这茶香远扬。”

彼时,暂居于龙盖寺的叶茗萱,正透过与她心意相通的茶灵,时刻留意着陆羽的一举一动。茶灵仿若灵动信使,以闪烁光芒和微妙波动,向叶茗萱传递着陆羽的种种消息。

当叶茗萱得知陆羽与崔国辅在茶学上的精彩探讨,她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她渴望加入二人,一同探寻这奇妙的茶学世界。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场由当地文人雅士精心筹备的茶会,在一片清幽茶园中举行。茶园里,茶树郁郁葱葱,嫩绿叶片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生命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叶茗萱身着素雅茶服,莲步轻移踏入茶会现场。巧的是,陆羽与崔国辅正漫步于茶园小径,谈论着新近品鉴的一款茶叶。

叶茗萱目光瞬间被二人吸引,她深吸一口气,款步上前,轻声说道:“久闻二位对茶学见解非凡,小女子叶茗萱,对茶亦略有研究,不知能否与二位一同探讨?”陆羽与崔国辅转过身,只见眼前女子气质温婉,眼神中透着对茶的热爱与执着。陆羽微笑点头:“姑娘客气了,能与同好交流,实乃幸事。”

三人围坐在一张古朴茶桌前,桌上摆满了各式精美的茶具与不同品类的茶叶。崔国辅亲自执壶,为众人沏上一盏新茶。热气腾腾的茶汤散发着诱人香气,仿佛为这场即将展开的茶学交流拉开了序幕。

叶茗萱轻轻端起茶杯,轻嗅茶香,微微颔首:“此茶香气清幽,似有山林间的空灵之气,想来是采摘于云雾缭绕之处,制作工艺亦极为考究。”陆羽与崔国辅对视一眼,眼中皆流露出赞赏之色。

接下来,三人从茶叶品鉴标准谈到制作工艺的细微差别,从茶文化在不同地域的演变聊到未来茶学的发展方向,越谈越投机,欢声笑语回荡在茶园中。

叶茗萱的加入,为茶学研究注入了全新活力与思路。自那以后,三人常围坐于龙盖寺的一间静室,桌上摆满茶叶样本、茶具以及记录心得的纸张。他们热烈探讨茶学问题,从茶叶采摘的最佳时机到制作工艺的每一个环节,皆深入交流。

一日,他们提出改良茶叶制作工艺以提升品质的大胆设想。叶茗萱轻轻拨弄手中一片茶叶,说道:“我在研习中发现,通过仔细观察茶叶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用心感受火候的细微差别以及空气湿度的影响,或可掌控类似发酵的过程,从而创造出多样的口感与香气。就如这片茶叶,在不同环境下处理,或会呈现截然不同的风味。”说罢,她将茶叶置于鼻尖轻嗅,闭目仿若在脑海中构建茶叶变化的画面。

陆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过话茬:“我这些年对茶的观察与实践,亦让我意识到,探寻新的烘焙之法或许是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我曾尝试以不同火候和时长烘焙茶叶,发现火候稍大、时间较短时,茶叶带有独特焦香,别有一番风味;而火候较小、时间较长的烘焙,能让茶叶香气更为内敛醇厚,层次更为丰富。”

崔国辅一边轻轻敲击桌面,一边从商业与文化传播的角度发表见解:“二位想法固然精妙,但还需考虑到市场需求与文化传承。一种新的制作工艺若想获得广泛认可,不仅口感、香气需独具特色,更要能承载和传递我等深厚的茶文化内涵。唯有如此,方能让新的工艺在茶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

在茶叶采摘时机的探讨上,他们更为细致入微。为验证不同采摘时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三人同至一片茶园。春日阳光洒在翠绿茶树上,鲜嫩新芽在枝头崭露头角。

陆羽蹲下身子,轻轻抚摸新芽,说道:“像这般较细嫩的茶叶,依我看宜在春季新芽初展时采摘。此时茶叶鲜嫩多汁,饱含春天生机与活力,制成茶饮口感鲜爽,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舌尖绽放。”

叶茗萱点头称是,补充道:“而叶片稍成熟的茶叶,应在生长到一定阶段,叶片成熟但不过老时采摘。如此方能确保茶叶具备足够特质,形成独特风味。恰似人生,成熟而不失韵味,方能展现出最丰富的内涵。”

对于制作工艺的改良,他们亦付诸实践。在龙盖山脚下,他们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制茶工坊。工坊里,摆放着杀青用的铁锅、揉捻用的竹匾以及烘焙用的炭炉。

在杀青环节,叶茗萱守在铁锅旁,专注观察茶叶在锅中的变化。她不时调整火候,手中木铲快速翻动茶叶。“火候过大、时间过长,茶叶易焦糊,就如人生太过急躁,易迷失方向;火候过小、时间过短,又无法充分激发茶叶香气,恰似做事不够用心,难以展现全部魅力。故而,必须凭经验精准把握。”她一边操作,一边向陆羽和崔国辅讲解。

揉捻环节,陆羽尝试不同的力度与方式。他轻轻握住一把茶叶,在竹匾上缓缓揉捻,感受着茶叶在手中的变化。“轻揉捻可使茶叶保持较完整的外形,口感相对清淡,如同山间微风,轻柔拂面;重揉捻则使茶叶细胞破碎,释放更多内在物质,口感更浓郁,仿佛激昂乐章,震撼人心。”

尽管当时尚无现代茶叶分类,但他们凭借敏锐感知和深入研究,已然意识到不同制作方式会让茶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为支持陆羽和叶茗萱的研究,崔国辅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为他们提供诸多便利。他凭借广泛人脉,从各地搜集来珍稀茶叶样本。每当有新样本送达,三人皆如孩童获心爱之物,迫不及待地进行品鉴研究。

一次,崔国辅邀请了一位来自南方的资深茶人参加茶会。这位茶人带来当地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茶叶采摘后,先置于竹匾晾晒一段时间,让茶叶在自然阳光下褪去青涩,吸收阳光的温暖与能量。随后,进行类似摇青的处理,通过轻轻摇晃,使茶叶边缘相互摩擦,激发茶叶内部的化学反应。经此处理制成的茶叶,香气独特、口感醇厚,仿佛将南方的山水风情都融入了茶汤之中。

茶人的介绍引发了热烈讨论。陆羽眼中闪烁着兴奋光芒,思索着如何将晾晒之法与自身研究的烘焙方式结合,创造出独特风味。他在纸上快速记录想法,嘴里喃喃自语:“若将晾晒后的茶叶,再以适中火候烘焙,或许能让茶叶香气更为浓郁,口感更为丰富。”

叶茗萱则从类似发酵的角度,思考着如何控制环境因素,让茶叶更好地呈现独特香气。她望向窗外茶园,心中构思着不同环境参数对茶叶发酵过程的影响。

随着交流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陆羽对茶学的理解达到了全新高度。他愈发觉得,编写一部全面的茶书,不仅是对自己多年研究的总结,更是传承弘扬茶文化的重要使命。叶茗萱和崔国辅的支持与帮助,如同坚实后盾,让他完成使命的决心愈发坚定。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龙盖山工坊的小院中。崔国辅与陆羽坐在院子里,一边品着新制的香茗,一边交流着文学与茶学。突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群茶灵从四周缓缓浮现,它们周身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芒,欢快地围绕着二人飞舞。这些茶灵仿佛感受到了他们对茶学的浓厚兴趣与热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他们的相遇庆祝。

叶茗萱听到动静,也来到院子里。当她踏入小院的那一刻,茶灵们的光芒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层独特的光晕,将三人温柔地笼罩其中。这光晕如梦如幻,为他们的交流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美妙的氛围。在这奇妙的氛围中,灵感如泉水般涌现。

每当他们陷入思考,茶灵们便会轻轻闪烁光芒,传递出微妙的能量,激发他们的思维。在研究新茶叶制作工艺时,茶灵们围绕着实验器具飞舞,以光芒的强弱和闪烁频率,似乎在提示着关键要点。比如,当陆羽调整烘焙火候时,茶灵们的光芒突然变得强烈,似乎在告诉他火候正合适;当叶茗萱感知环境湿度时,茶灵们的光芒则以一种特定的节奏闪烁,仿佛在传达着湿度的微妙信息。

探讨茶叶与文学结合时,茶灵们更是展现出神奇的一面。它们以独特的光影变幻,在夜空中展现出一幅幅与茶相关的诗意画面。一会儿是古代文人墨客在茶园中吟诗作画的场景,茶香与墨香交织在一起;一会儿又是茶叶在诗词歌赋中的优美描述,仿佛将那些古老的文字赋予了生命。这些画面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这样充满诗意与神秘的氛围中,陆羽、叶茗萱和崔国辅的茶学研究之路越走越宽广。他们在传承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茶叶世界的未知领域。陆羽心中那部茶书的轮廓,也在日益增多的研究和交流中逐渐清晰,等待着他用智慧与汗水去精心书写。

这段因茶结缘的故事,在竟陵这片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如同一段优美的乐章,继续书写着精彩的篇章,为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让那悠悠茶香,飘得更远,传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