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幼年陪伴 启蒙求知(下)

日子在温馨的学习与陪伴中悄然流逝。李公处理完府中事务,常到书房观察叶茗萱教导孩子。他发觉叶茗萱的教学方式与传统大相径庭,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擅长启发孩子思维、激发兴趣。

教认字时,她通过讲述有趣故事,让孩子理解字的含义与来源;教李季兰写诗,鼓励其观察生活细微处,从自然汲取灵感,而非死记硬背诗词格律;教季疵写字,以形象比喻助其记住笔画形态,使写字充满乐趣。

李公曾见叶茗萱用角色扮演教孩子礼仪。她扮作来访客人,让季疵和李季兰扮主人,模拟迎送招待场景。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会行礼、奉茶、交谈等礼仪规范,李公不禁暗暗赞赏。

又一次,叶茗萱带孩子们观察蚂蚁搬家,借此告诉他们:“蚂蚁虽小,却能团结协作搬运重物。学习也一样,大家相互帮助,就能取得更大进步。”孩子们听得入神,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叶茗萱的敬佩溢于言表。

李公深知,这种新颖教学方式若能在自己办的学馆推广,将让更多孩子受益。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李公邀叶茗萱至书房,诚恳说道:“茗萱,我观察你教导季兰和季疵许久,你的教学方式别具一格、充满创意。学馆夫子虽学识渊博,但方法传统。若你能去学馆,用新方法教更多孩子,定是好事。”

叶茗萱一愣,思索后想到送季疵、季兰去学馆后自己并无要事,便答应一试,说道:“李公如此信任我,我愿意尝试。只是初来乍到,对学馆事务不熟,还望李公与各位夫子多多指点。”李公欣慰笑道:“姑娘放心,夫子们都很和善,定会全力支持。”

不久,在李公的推荐下,叶茗萱正式到学馆任教,负责教一群年幼且活泼好奇的学童。第一堂课,她没急于传授知识,而是带孩子们到花园。

花园里繁花似锦,蝶舞蜂忙。叶茗萱指着一朵花问:“小朋友们,这朵花是什么颜色的呀?”

孩子们七嘴八舌作答。她又让孩子们数花瓣,接着说:“闭上眼睛闻闻花香,说说想到了什么?”

孩子们踊跃回答,叶茗萱笑言:“身边花草树木都藏着有趣知识,大家可将看到、闻到的画下来或写下来。”

孩子们兴奋行动,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叶茗萱穿梭其中鼓励指导。课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围着她期待下次课程。其他夫子见状,有的认为教学随意,不像传统授课那般中规中矩;有的则认可这种激发兴趣与创造力的方式。

此后,叶茗萱延续独特教学。教自然事物时,带孩子们到野外观察昆虫、鸟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教诗词时,讲述诗词背后故事,帮助孩子理解诗人心境。如教《静夜思》,她描绘诗人异乡望月思乡的画面,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刻,背诵也更轻松。

随着教学深入,孩子们变化明显。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枯燥,反而期待上课,思维更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学馆组织的诗词创作比赛中,叶茗萱教的孩子表现出色,作品充满新奇想法与独特视角,令其他夫子刮目相看。

然而,叶茗萱的教学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部分守旧夫子认为这是对传统教育的亵渎,担心扰乱教学秩序,在议事会上对她提出质疑。

“叶姑娘,学馆传承知识、培育学子,需遵循祖上传下的教学规矩。你带孩子们四处玩耍,成何体统?如此,孩子们怎能学到真学问?”一位年长夫子皱眉严肃说道。

叶茗萱起身行礼,从容回应:“夫子所言极是,学馆传承传统学问固然重要,但时代在变,学习方式也应创新。我带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生活,是让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知识。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对知识理解更深,学习兴趣更浓。此次诗词比赛,孩子们的表现便是证明。”

另一位夫子冷哼:“一次比赛成绩能说明什么?不过是小聪明。长久来看,还得靠传统教学打基础。”

叶茗萱无奈却耐心解释:“传统教学有其精妙,我从未否定。只是在传承基础上,融入新元素,能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学习,培养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未来发展有益。”

议事会气氛紧张,双方各执一词。这时,一直聆听的馆主开口:“大家别争了。叶姑娘教学方法虽与传统不同,但孩子们确有进步。给她些时间,继续按自己方式教学,观察后再做定论。”

众人听后,虽心有不满但不再言语。叶茗萱感激地看向馆主,暗下决心证明教学方法可行。

回家后,叶茗萱将此事告知李公。李公沉思后说:“茗萱,推行新方法定会遇阻力,只要坚信正确,就大胆去做,我支持你。”叶茗萱感动道:“多谢李公信任,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在李公鼓励下,叶茗萱信念更坚定。她继续精心设计课程,融合知识与趣味。发现孩子们对神话故事感兴趣,便将历史事件改编成神话传说传授历史知识。

如讲大禹治水,她描绘大禹驱使神兽治水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故事结束,她引导孩子们思考治水成功原因,鼓励发表看法。孩子们各抒己见,叶茗萱肯定并补充,让他们明白面对困难时智慧与坚持的重要性。

此外,叶茗萱还组织课外活动。她带领孩子们在学馆空地种蔬菜,让他们体验种植全过程,学习农业知识;举办“文化集市”,让孩子们展示交换手工艺品、诗词、画作等,培养动手与社交能力,增进友谊。

随着时间推移,叶茗萱教学成果显著。孩子们学业进步,更自信、开朗、有创造力。质疑她的夫子也改变看法,主动请教并尝试融入新元素。

然而,正当叶茗萱教学工作蒸蒸日上时,变故突生。一天,她到学馆,察觉气氛异样。询问得知,上头要整顿学馆,禁止不符合传统规范的教学方法,她的教学方式恐被禁用。

孩子们得知后,不舍地围在叶茗萱身边。“叶先生,我们不想您走,喜欢您的课。”小女孩哭着说,其他孩子纷纷附和。叶茗萱强忍着泪水安慰:“小朋友们别哭,老师会想办法。”

回家后,叶茗萱陷入沉思,不甘心放弃教学理念却又感无力。李公心疼,前来安慰并提议:“我认识朝中官员,或许能递报告说明你教学方法的好处,只是过程艰难,需花时间精力。”

叶茗萱果断回应:“无论多艰难,我都要试试,不能耽误孩子未来。”于是,在李公帮助下,她收集孩子们的作品、成绩,整理家长和夫子的反馈,详细撰写教学理念、实施过程与成效,完成报告。

李公凭借人脉将报告送到一位有影响力的官员手中。官员看后,决定亲自考察。得知消息,叶茗萱精心准备课程。

考察当天,叶茗萱带孩子们到户外草地,准备上自然与数学结合的课。她用树枝在地上画圈,问:“小朋友们,这个圆圈像什么?如果在圈里种花,每隔一段距离种一朵,能种多少朵?”

孩子们热烈讨论,有的比划计算,有的画图思考。很快有孩子得出答案,叶茗萱赞许并引导大家通过身边事物学数学。接着,她让孩子们用石头、树枝摆几何图形,讨论图形特点,孩子们积极参与,锻炼了观察力与思考力。

官员观察整堂课,惊讶于孩子们的活力与积极,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课后,叶茗萱介绍教学理念,其他夫子也讲述孩子们的进步。

官员认可叶茗萱教学方法的优势,回朝后极力推荐。经研讨评估,上头改变决定,不仅允许她继续教学,还在其他学馆推广。叶茗萱喜极而泣,她的努力终获认可。

此后,叶茗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众多学童受益。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季疵彻底克服了口吃的问题,能够自信地登上舞台朗诵诗词;季兰则展现出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才能,学会了写诗作词。孩子们取得的显著进步,也让叶茗萱声名远扬,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馆女先生。周边学馆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邀请她分享教学经验。然而,叶茗萱并未因此骄傲自满,而是依旧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致力于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