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端午情长

南宋,汴京。端午佳节,日光仿若细碎的金子,透过淡薄的云层,纷纷扬扬地洒落,给这座历经沧桑、伤痕累累的城池添了几分温热。街头巷尾,艾草与菖蒲的清香肆意弥漫,像是在努力驱散空气中弥漫的愁绪。五彩丝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是舞动着往昔的欢腾。孩童们手持菖蒲剑,奔跑嬉戏,欢声笑语如银铃般清脆,似要将这许久的阴霾都驱散了去。然而,在这一片热闹喧嚣之中,有一处庭院,却透着别样的静谧与忧郁,那便是李清照的家。

庭院深深,青石板路蜿蜒其间,路旁的繁花在日光下虽尽力绽放,花瓣娇艳欲滴,却仿佛也带着一丝落寞,花蕊中似凝着化不开的哀愁。李清照静坐在院子中的石凳上,一袭素色罗裙,如同一朵在风中独自飘零的白莲。她面前的竹篮里堆满了粽叶、糯米与红枣,她素手轻拈一片粽叶,那手指纤细白皙,宛如羊脂玉,却微微颤抖着。她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仿若要望穿这悠悠岁月,看透这破碎山河的前世今生。

身旁的赵明诚瞧出了她的出神,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肘,带着几分憨笑道:“清照,今日咱们一起包粽子,可莫要再发呆啦。”李清照回过神来,嘴角泛起一抹浅淡的笑意,那笑意却如水面的涟漪,未及眼底便消散了,轻声应道:“好,许久未做,手怕是生了。”她拿起一片粽叶,熟练地卷成漏斗状,舀入糯米,放上红枣,可眼神却时不时飘向院外,思绪仿若随着那飞扬的尘土,飞回到往昔的岁月。彼时,家国昌盛,她与赵明诚新婚燕尔,常于这庭院之中吟诗弄词,赏尽春花秋月,哪曾想如今,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愁绪总是萦绕心头。

赵明诚自是知晓她心中所想,看着她纤细的手指微微颤抖,心中满是疼惜。他笨手笨脚地学着李清照的样子包粽子,粽叶在他手中怎么都不听使唤,不是包不紧漏了糯米,就是形状怪异,引得李清照偶尔也会莞尔一笑。“瞧你,平日里钻研金石倒是在行,这包粽子的手艺,可差远了。”李清照打趣道。赵明诚挠挠头,也不恼,笑道:“这不是有你嘛,我呀,跟着你学便是。”

两人一番忙碌,总算包好了粽子。将粽子放入锅中,添水,生火,袅袅炊烟缓缓升起,那烟柱仿若也带着几分孤寂,悠悠晃晃地飘向天空。赵明诚轻轻走到李清照身后,伸手环抱住她,在她耳边低语:“清照,莫要总是愁眉不展,有我在你身边,咱们总能寻得这乱世中的一抹安宁。”李清照靠在他的怀中,眼中泛起泪花,轻声道:“我知晓,只是每至佳节,想起往昔,想起如今这国势,心中便像压了块巨石,沉甸甸的。”

等待粽子煮熟的时光,静谧而悠长。李清照踱步至书房,案上的笔墨纸砚摆放整齐,她凝视着这些熟悉的物件,仿若看到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手指轻轻抚过笔杆,她想起曾写下的那些豪迈诗词,那时的她,眼中有光,心中有憧憬。如今,光还在,却添了一些沧桑与忧郁。她缓缓坐下,铺纸研磨,蘸墨挥毫,写下:“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字迹飘逸却透着丝丝惆怅,这《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字字句句皆是她对生活的喟叹,对爱情的眷恋,于这端午佳节,借景抒情,将心中的复杂情愫倾吐而出。

赵明诚悄然走进书房,看到案上的诗词,默默站在李清照身后,将手搭在她的肩头,给予无声的慰藉。“清照,你的词,总是这般能动人肺腑。”他轻声说道。李清照微微摇头,叹道:“我不过是将使心中所想如实写下,这乱世之中,也唯有笔墨能让我稍抒心怀。”

此时,屋外传来阵阵粽香,驱散了些许屋内的愁绪。两人携手走到厨房,揭开锅盖,热气腾腾而上。赵明诚小心翼翼地捞出粽子,解开粽叶,晶莹的糯米与饱满的红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他递了一个给李清照,眼中满是期待:“快尝尝,咱们亲手做的。”李清照接过,轻咬一口,软糯香甜在舌尖散开,可那丝忧郁却依旧缠绕心间。“味道甚好。”她轻声夸赞,目光却望向远方,仿若透过这眼前的温馨,看到了破碎山河背后无数百姓的苦难。

午后,阳光稍显炽热,两人坐在院子中的树荫下纳凉。李清照手中轻摇着团扇,扇面上的墨竹仿若也透着几分孤寂,竹叶的脉络仿佛是她心底蔓延的愁思。赵明诚试图逗她开心,讲起了前些日子在集市上的见闻,什么奇人异事、新鲜玩意儿,眉飞色舞地描述着。李清照偶尔搭话,嘴角也会泛起笑意,可那笑意总是稍纵即逝。

忽然,一阵微风吹过,院中的风铃叮叮作响,清脆却又透着莫名的哀伤。李清照的目光被风铃吸引,眼神愈发迷离。她想起了年少时,每逢端午,家中也是这般热闹,父母长辈围坐一团,欢声笑语,那时的她,天真无邪,满心期许着未来的美好。如今,父母已逝,家国不复往昔,虽有赵明诚相伴,可这心底的忧郁,如影随形。

“明诚,你说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李清照轻声问道,声音仿若被风一吹就会消散。赵明诚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总会有那一日的,咱们且守着这一方天地,共盼太平。”李清照微微点头,可心中却明白,这期盼,或许遥不可及。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赵明诚起身去开门,原来是隔壁的老夫人带着孙女前来拜访。老夫人笑容和蔼,说道:“听闻今日端午,想必二位家中定是热闹,我这老太婆带着孙女来凑凑热闹,莫要嫌烦。”李清照忙起身相迎,脸上挂着礼貌的微笑:“您能来,自是欢喜,快请进。”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到李清照身边,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桌上的粽子,怯生生地问:“姨姨,这粽子能吃吗?”李清照轻轻摸了摸她的头,柔声道:“当然能,来,姨姨拿给你。”

众人坐下闲聊,老夫人谈及往昔端午的习俗,眼中满是怀念:“想当年,咱们汴京那可是热闹非凡,龙舟竞渡,观者如云,如今……唉。”李清照听着,眼神愈发黯淡,轻声附和:“是啊,往昔繁华,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寻了。”赵明诚见状,连忙岔开话题,说起了自己最近新得的一块金石,从袖中小心翼翼地掏出,展示给老夫人和小女孩看,眼中闪烁着自豪:“您瞧,这纹理、这质地,可是难得一见。”老夫人凑近端详,啧啧称奇,小女孩也好奇地睁大眼睛,伸手想要触碰,又怕弄坏了,怯怯地缩了回来。气氛这才稍有缓和。

老夫人看着李清照,眼中满是疼惜:“姑娘,这世道艰难,你也莫要太过忧愁,有赵公子在,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李清照微微点头,轻声道:“多谢您关心,有他在,我自是安心些。”可那话语中的惆怅,却怎么也藏不住。

老夫人又拉着李清照的手,感慨道:“我家那口子走得早,留下我们祖孙俩,这些年也是磕磕绊绊。看你们小两口恩恩爱爱的,真好。这乱世之中,更要相互扶持。”李清照轻轻反握住她的手,眼中有了一丝暖意:“您放心,我们会的。您和孙女要是有难处,也尽管开口。”老夫人连连摆手:“不用不用,你们也不容易。就是看你们,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日子。”说着,眼中泛起了泪花。

小女孩在一旁安静地吃着粽子,腮帮一鼓一鼓的,甚是可爱。她突然抬起头,看着李清照说:“姨姨,你长得真好看,像画上的仙女。”李清照被逗笑了,轻轻捏了捏她的小脸:“你这小嘴跟抹了蜜似的,真甜。”赵明诚在一旁看着,也跟着笑了起来,屋内的气氛愈发温馨。

待邻居离去,午后的热气愈发浓重,李清照似是被勾起了更多回忆,对赵明诚说道:“你还记得咱们初婚时,那年端午去看龙舟竞渡吗?人潮涌动,你紧紧拉着我的手,生怕我走丢。”赵明诚微笑着点头:“自然记得,那时你兴奋得像个孩子,眼睛里满是新奇,看到龙舟如箭般飞驰,你扯着嗓子喊加油,那股子劲儿,我现在都还记得。”李清照微微叹气:“如今再难有那般心境了,岁月流转,物是人非。”

说着,她起身走到院子角落的一架古琴旁,轻轻坐下,素手抚琴,弹奏起一曲《平沙落雁》。琴声悠扬却透着忧伤,如泣如诉,仿若在诉说着这半生的漂泊与无奈。赵明诚静静坐在一旁,沉浸在这哀伤的氛围中,心中满是对李清照的疼惜。他轻轻走到她身后,双手搭在她的肩上,柔声道:“清照,过往虽已难追,但咱们还有彼此,未来的日子,我定不会让你再如此伤怀。”李清照手下不停,只是微微点头,泪水却已模糊了双眼。

赵明诚坐到她旁边,轻轻拿开她的手,让琴声止歇。他看着李清照的眼睛,认真地说:“清照,咱们不能总是沉浸在过去的悲伤里。你看,咱们现在还能一起包粽子、赏诗词,还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这都是咱们的珍宝。”李清照哽咽着说:“我知道,只是这国恨家仇,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赵明诚把她揽入怀中,轻声说:“我懂,咱们一起扛。就像这琴声,虽忧伤,却也能传递力量。你的诗词,你的才情,都会成为这乱世中的一抹亮色。”

傍晚时分,余晖洒在庭院,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边。赵明诚正准备去厨房看看是否还有食材,能再为李清照做些她爱吃的点心。刚走到门口,便见一个小厮匆匆跑来,神色慌张,见到赵明诚,忙跪地禀报:“赵老爷,听闻前线战事吃紧,金兵又有南下之势。”赵明诚脸色一变,心中大惊,忙问:“消息可确切?”小厮回道:“千真万确,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不少百姓都开始收拾细软,准备逃难了。”

赵明诚回到院子,李清照见他神色不对,问道:“发生何事了?”赵明诚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相告。李清照闻言,手中正折着的花朵瞬间滑落,脸色惨白,喃喃道:“这乱世,何时是个头啊……”她的眼眶瞬间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满心的忧郁如汹涌的潮水,将她淹没。

赵明诚连忙上前抱住她,轻声安慰:“清照,别怕,有我在。咱们提前做些准备,若真有变故,我定护你周全。”李清照靠在他怀中,颤抖着说:“这天下苍生可怎么办?多少人家要流离失所……我这诗词,写得再动人,又有何用?”赵明诚轻抚她的后背,坚定地说:“你的诗词,能慰藉人心,能让后人知晓这乱世的苦难,怎会无用?咱们先顾好当下,好吗?”

赵明诚扶着李清照坐到石凳上,仔细地谋划起来:“咱们家中还有些积蓄,若真要逃难,干粮、衣物得准备好。我还藏了些书画、金石,那些珍贵的物件,也得找个妥当地方藏起来。”李清照强忍着泪水,点头道:“好,都听你的。只是希望这战乱不要波及太多百姓。”赵明诚握紧她的手:“咱们尽力而为。”

夜幕悄然降临,繁星点点闪烁,却似也带着几分哀愁,黯淡无光。两人回到屋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们的身影。李清照坐在窗前,望着夜空,许久不语。赵明诚走到她身边,坐下,握住她的手,说道:“清照,不管这天下如何动荡,我定会护你周全。你是我此生挚爱,哪怕刀山火海,我也绝不退缩。”李清照转过头,看着赵明诚,眼中满是深情与感激:“我知道,有你在,我才有这乱世中的一丝慰藉。只是这国破家亡之痛,百姓流离之苦,叫我怎能不愁。”

赵明诚将她轻轻拥入怀中,轻声道:“你的诗词,便是这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了许多人的心。咱们虽力量微薄,但守住彼此,守住这文化传承,也是一份担当。你看,咱们整理的那些金石文物,说不定日后能为重建家国出一份力。”李清照靠在他怀中,默默流泪,心中暗暗发誓,定要用笔墨记录下这乱世的沧桑。

此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似有人打斗。赵明诚警觉地站起身,将李清照护在身后,低声道:“别怕,我去看看。”他顺手拿起桌上的一支毛笔,当作临时武器,小心翼翼地走向门口。

推开门,只见月光下,几个黑影正在院墙边扭打在一起。赵明诚大喝一声:“何人在此放肆!”那几个黑影听到声音,动作一顿,其中一个喊道:“我们无意冒犯,只是路过此处,与人起了争执。”赵明诚见他们并无恶意,且似乎并未携带凶器,便放下心来,说道:“既如此,莫要惊扰了旁人,快快离去。”那几人连声道歉,翻墙而去。

赵明诚回到屋内,李清照仍心有余悸,赵明诚安慰道:“没事了,别怕。”李清照微微点头,靠在他怀里,感叹道:“这乱世,连个安宁夜都难有。”赵明诚轻抚她的头发,说:“会过去的,咱们一起等。”

李清照抬起头,看着赵明诚,眼中满是坚定:“明诚,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不会离开你。咱们一起面对,一起走过这艰难岁月。”赵明诚感动地抱紧她:“好,生死相依。”

过了许久,李清照起身,走到桌前,拿起笔墨,又写下一首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将她此刻的忧郁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写罢,她对赵明诚说:“咱们去院子里,将这词焚于月下,祈愿这天下早日太平,百姓安康。”

赵明诚点头,与她一同来到院子。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李清照将写好词的纸笺点燃,火焰跳跃,仿若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两人默默站在一旁,看着纸灰随风飘散。李清照轻声道:“愿这烟火能达天听,护我大宋,护我百姓。”赵明诚紧紧握住她的的手,回应道:“会的,一定会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清照的诗词愈发深沉,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在诗词中倾诉,或在清晨,或在黄昏,用笔墨抒发着内心的忧郁。赵明诚始终陪伴左右,他们一起整理金石文物,一起在这乱世中,守护着属于他们的爱情与文化传承,等待着曙光的降临。而每至端午,那粽香、那诗词、那相拥的温暖,都会成为他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支撑着他们走过漫长岁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尽管时局愈发艰难,赵明诚依旧每日为李清照寻来新鲜的食材,变着法儿地让她开心。李清照也会在闲暇时,教赵明诚更多诗词格律,两人的生活在苦难中透着丝丝温馨。偶尔,他们还会遇到一些前来求助的文人墨客,或是躲避战乱的百姓,李清照和赵明诚总是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在这乱世中,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有一回,一位年轻的书生前来投奔,他衣衫褴褛,满面愁容,说是家乡被金兵践踏,亲人离散。李清照和赵明诚不仅收留了他,还帮他调养身体,给予盘缠让他继续求学。书生感激涕零,临走时,对他们深深一拜:“二位恩人的大恩大德,小人无以为报,日后若有建树,定当回报。”李清照轻声道:“不必言报,只愿你能学有所成,为这乱世添一抹亮色。”赵明诚也点头道:“去吧,好好保重。”看着书生离去的背影,两人心中满是感慨,却也更坚定了在乱世中坚守善良与希望的决心。

又一日,街头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原来是金兵的巡逻队在肆意抓人。李清照和赵明诚躲在门缝后,看着百姓们惊恐的面容,心中悲痛万分。回到家中,李清照写下一首悲愤的诗词,赵明诚则紧握着拳头:“总有一天,要让这些侵略者付出代价。”他们深知自己力量微薄,但在这黑暗的世道里,彼此的陪伴与支持,让他们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