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夕之愿

大宋政和二年,也就是1112年,七夕之夜,汴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烟火升腾,弥漫着节庆的欢愉。街头巷尾,红烛摇曳,五彩的丝线与精致的乞巧果摆满了摊铺,孩童们手持糖人儿嬉笑奔跑,那糖人儿在烛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仿佛藏着甜蜜的梦;女子们三两成群,对着明月穿针引线,祈愿自己能得一手好女工,觅得如意郎君,她们的眼中满是憧憬,手指微微颤抖,似是将所有的期盼都倾注在那根纤细的针上。然而,在城东南隅的一座幽静庭院中,气氛却似被一层薄纱笼罩,透着几分静谧与忧郁。这庭院乃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居所,院中的花草树木在月色星光下,投下斑驳陆离的影子,仿佛也在低诉着主人家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愫。

李清照身着一袭素色罗裙,身姿婀娜却略显单薄,如同一朵在风中轻轻摇曳的幽花。那罗裙的料子轻柔如水,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摆动,似在叹息。她眉如远黛,眼眸恰似秋水,只是眼底深处藏着一抹淡淡的哀愁,仿若被岁月的微尘轻轻覆盖。一头乌发松松挽起,几缕发丝垂落在白皙的脖颈旁,更添楚楚动人之态。此刻,她莲步轻移,手中捧着一盘精心挑选的瓜果,瓜果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是她对这传统佳节的敬重,亦是对未来生活的祈愿。每一枚果子都圆润饱满,她在挑选时,眼中满是专注,手指轻轻抚过果皮,似在与它们低语,寄托着自己的心事。有一颗红枣,色泽红亮,她轻轻摩挲着,忆起与赵明诚初遇时,他一袭青衫,腼腆浅笑,仿若春日暖阳,暖了她的心;还有一枚葡萄,紫莹莹的,恰似他们曾一同看过的晚霞,绚丽却又透着几分易逝的伤感。

赵明诚跟在她身后,一袭青衫,儒雅风流,手中拿着几支刚刚点燃的香烛。烛光在微风中轻轻跳动,映照着他清俊的面容,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眸,透着文人的儒雅与睿智。他目光温柔地看着李清照的背影,心中满是怜惜与爱意。庭院中的石桌早已擦拭干净,李清照轻轻将瓜果摆放整齐,动作轻柔而虔诚,像是在完成一场神圣的仪式。赵明诚则在一旁将香烛一一插好,烛光摇曳,仿若跳跃的希望之火,驱散了些许四周的阴霾。他不时抬眼看向李清照,见她专注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中的宠溺愈发深厚。

待一切就绪,两人并肩站在桌前,抬头望向那繁星点点的夜空。星河璀璨,仿若一条浩瀚无垠的银色丝带横跨天际,织女星在其中熠熠生辉,宛如一位俯瞰人间的仙子。李清照微微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心中默默许下心愿:愿与明诚相伴一生,永不分离,哪怕尘世多舛,也能携手走过风雨。可就在这闭眼的瞬间,一滴清泪悄然滑落,顺着她细腻的脸颊淌下,滴落在石桌上。那是对美好期许的珍视,亦是对未知前路的隐忧。在这动荡的世道,家族的期许、世人的眼光,如同重峦叠嶂,压在她的心间,让她在这幸福时刻,也难掩忧郁。

赵明诚侧目,将她的小动作尽收眼底,心中一痛,伸手轻轻为她拭去泪花。他的手指触碰到她脸颊的瞬间,微微颤抖,似是害怕惊扰了她。随后,他从衣袖中取出一条亲手制作的手链,手链上串着的,是他们一同出游时捡到的小巧贝壳,那是在海边嬉笑追逐的纪念,贝壳上的纹路还留存着当日阳光与海浪的痕迹,每一道纹理都仿若藏着一个甜蜜的回忆;还有一颗温润的玉珠,是某次赵明诚生辰,李清照费尽心思寻来送他的,如今被他重新镶嵌,作为爱情的信物,玉珠在月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晕,恰似她望向他时眼中的柔情;另有一枚精致的银铃铛,风过处,叮当作响,恰似他们相处时的欢声笑语,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仿若能驱散此刻的愁绪。

“清照,这是为夫给你的。”赵明诚轻声说道,声音温柔得如同夏夜的微风,轻轻拂过李清照的心间。他拉起李清照的手,小心翼翼地将手链为她戴上,手链贴合着她纤细的手腕,仿若他们紧紧相依的命运。他的动作轻柔缓慢,像是在对待世间最珍贵的宝物,手指轻轻拂过她的手腕,带着无尽的眷恋。

李清照低头看着手链,眼中泪光闪烁,那一件件小物件,承载着他们过往的点点滴滴,是岁月里最珍贵的宝藏。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热泪再次夺眶而出:“明诚,谢谢你,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她哽咽着,话语中满是深情,声音微微颤抖,似是怕这幸福太过虚幻,稍纵即逝。

赵明诚轻轻将她拥入怀中,下巴抵着她的头顶,喃喃低语:“莫哭,清照,有我在。咱们定会如这牛郎织女一般,无论相隔多远,心始终在一起。”他的怀抱温暖而坚实,似是能为她挡住世间所有风雨。

李清照靠在他的怀中,微微点头,心中却依旧难平。她抬眸望向星空,脑海中思绪万千,那些平日里压抑在心底的忧郁,此刻仿若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她想起近日家中长辈对他们夫妻二人的期许,盼着赵明诚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可赵明诚醉心金石书画,对官场应酬兴致缺缺,每一次提及仕途,他眼中便会闪过一丝无奈与厌烦。上次家族聚会,伯父拍着赵明诚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明诚啊,你也老大不小了,该为家族谋些前程,整日摆弄那些书画,能有何出息?”赵明诚低头不语,眼中的落寞让李清照心疼不已;又忆起街巷间偶尔传来的闲言碎语,有人质疑她身为女子,才情过高,抛头露面不妥,说她不该在诗会中才情尽显,与男子争辉。那次诗会,她出口成诗,惊艳四座,可背后却传来窃窃私语:“李家娘子,才情虽高,终归是女子,如此抛头露面,恐失妇德。”种种烦恼,仿若荆棘缠绕,让她心生疲惫。

“明诚,你说这世间为何如此多的纷扰?我们只想守着彼此,守着这些书卷字画,过简单的日子,怎就这般难呢?”李清照轻声诉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仿若受伤的小鹿在低鸣。她的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无奈,望向赵明诚,似是在寻求一个答案。

赵明诚轻轻拍着她的后背,长叹一声:“清照,莫要烦恼。咱们走自己的路,任他人评说便是。只要你我同心,定能在这尘世寻得一方净土。”他的声音沉稳有力,试图安抚她的情绪,可眼神中也透着对这世事的无奈。

李清照微微挣脱他的怀抱,走到石桌前,拿起桌上的笔墨纸砚。她铺好纸张,手持狼毫,蘸饱墨汁,望着星空,笔走龙蛇,写下《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字迹飘逸洒脱,仿若她的才情冲破了忧郁的枷锁,肆意流淌。每一个字,都是她对爱情的坚定信念,亦是对尘世纷扰的有力回应。那墨汁在纸上晕染开来,似是她心中的情感在蔓延。赵明诚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书写,眼中满是赞叹与倾慕。待李清照写完,他轻轻拿起纸张,仔细端详,口中喃喃:“清照,你这词作,必能流芳百世。你以笔为剑,斩破阴霾,我相信,咱们的爱情定能如这词中所写,经得住时间考验。”他的手指轻轻抚过字迹,似是在触摸她的才情。

李清照微微摇头,嘴角勾起一抹苦笑:“但愿如此吧,明诚。只是这前路茫茫,我心中总有不安。”说着,她踱步到庭院一角的秋千旁,轻轻坐下。秋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若她飘摇不定的心绪。那秋千的绳索有些老旧,在月光下泛着黯淡的光,似是承载了太多岁月的痕迹。

赵明诚跟了过去,在她身旁蹲下,握住她的手:“清照,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陪在你身边。你看这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仅能见这一回,却从未放弃彼此。咱们可比他们幸运多了,每日都能相守。”他的眼神坚定而诚挚,直视着李清照的良心,似是要将这份决心传递给她。

李清照听着他的话,心中稍感慰藉,可忧郁仍如影随形。她环顾四周,庭院中的花朵在夜色中仿若蒙着一层轻纱,朦胧而凄美。墙角的一朵蔷薇,花瓣半垂,仿若被忧愁压弯了腰。那蔷薇的花瓣有些枯萎,边缘微微卷起,在夜风中瑟瑟发抖。她轻声吟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词句仿若她内心的真实写照,思念与忧郁交织,挥之不去。

赵明诚站起身,将她从秋千上扶起,双手扶着她的双肩,目光坚定地看着她:“清照,莫要再这般伤怀。咱们进屋去,我为你抚琴,驱散这心头的阴霾。”说着,他牵着李清照的手,慢慢向屋内走去。他的步伐缓慢而稳重,似是怕惊扰了这夜的宁静。

屋内,烛火通明,赵明诚在琴案前坐下,轻轻调试琴弦。李清照坐在一旁的榻上,眼神有些空洞地望着窗外的夜空。琴声悠悠响起,仿若山间清泉,潺潺流淌。赵明诚弹奏的是一曲《凤求凰》,琴音中饱含着他对李清照的深情与眷恋,希望能借此抚平她心中的忧郁。那琴弦在他指尖颤动,发出悦耳的声音,似是在诉说着他们的爱情故事。

李清照听着琴音,渐渐沉醉其中,眼中的哀愁似乎淡了些许。她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与赵明诚相识相知的过往,那些美好的瞬间,仿若璀璨星辰,点亮了她心中黑暗的角落。他们曾在春日的花丛中漫步,花瓣飘落在肩头,她浅笑嫣然,他温柔凝视;曾在夏日的池塘边赏荷,荷叶的清香萦绕身旁,他们共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曾在秋日的山林里拾叶,枫叶的火红映照着彼此的笑容,他们为一片独特的红叶争相传看;曾在冬日的雪地里嬉戏,雪花的冰凉化作掌心的温柔,他们堆起的雪人仿若守护爱情的精灵。

突然,一阵嘈杂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赵明诚停下弹琴,与李清照对视一眼,眼中满是疑惑。他起身走到门口,打开门,只见一个小厮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赵公子,不好了,府上来信,老爷病重,让您速速回府!”那小厮额头上满是汗珠,眼神焦急,声音带着几分慌乱。

赵明诚脸色一变,转头看向李清照。李清照心中一紧,忙站起身来,走到赵明诚身边:“明诚,你快去吧,父亲的病要紧。”她强忍着心中的担忧与不舍,催促着赵明诚。她的眼神中虽透着担忧,但也有着一份坚定,知道此刻赵明诚必须回去。

赵明诚紧紧握住她的手:“清照,你一人在家我放心不下。我速去速回,你等我。”说着,他匆匆收拾了几件衣物,跟着小厮出门而去。他的身影在夜色中渐行渐远,脚步匆忙而急切。

李清照站在门口,望着赵明诚离去的背影,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她回到屋内,坐在榻上,心中的忧郁仿若汹涌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她担心赵明诚途中安危,又牵挂公公的病情,更害怕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会打破他们现有的平静生活。她双手抱膝,蜷缩在榻上,似是想从这孤独中寻得一丝温暖。

夜已深,窗外的星空依旧璀璨,可李清照却无心再赏。她蜷缩在榻上,心中默默祈祷:愿明诚一路平安,愿公公早日康复,愿他们的爱情能在这风雨飘摇的世间,坚守如初。许久,她在疲惫与忧虑中沉沉睡去,梦中,她与赵明诚携手漫步在那繁星点点的夜空下,仿若世间一切纷扰,都与他们无关……

不知过了多久,晨曦透过窗户洒在李清照的脸上,她悠悠转醒,下意识地伸手摸向身旁,却只摸到一片冰凉。她猛地坐起身,环顾四周,屋内空无一人,昨日的种种回忆涌上心头,忧郁再次笼罩了她。她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庭院,花草依旧,可心中却仿若缺失了什么。

“明诚,你何时归来?”她轻声呢喃,声音仿若被风一吹就散的轻烟。她知道,等待她的,或许又是一段漫长而忧郁的时光,可她心中对赵明诚的爱,对未来的期许,却从未熄灭,仿若那夜灯下最亮的星,在黑暗中闪耀着光芒,指引她前行。

接下来的几日,李清照每日都守在庭院门口,盼望着赵明诚的归来。她无心梳妆,面容日渐憔悴,素色罗裙也显得有些凌乱,裙摆上还沾着些清晨的露水。庭院中的花草无人照料,渐渐枯萎,花瓣散落一地,仿若她破碎的心。偶尔有邻居妇人路过,与她打招呼,她也只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眼神却依旧空洞。

“李家娘子,你这是怎么了?莫不是病了?”一位年长的阿婆关切地问道。

李清照轻轻摇头:“多谢阿婆关心,我只是有些乏了。”她的声音微弱,似是用尽了全身力气。

阿婆叹了口气,摇头离去。李清照望着阿婆的背影,心中愈发孤寂。她回到屋内,拿起赵明诚留下的书卷,轻轻翻开,那些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往昔两人共读的画面涌上心头,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

“明诚,你可知我日夜盼你归……”她哽咽着,对着书卷喃喃自语。

又过了几日,天空突然下起了雨,雨滴打在庭院的石板路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李清照坐在窗前,望着雨幕,心中的忧郁愈发深沉。她想起曾经与赵明诚在雨中漫步的情景,那时他们手牵着手,笑声在雨中回荡。如今,只剩她一人,孤独地面对这冰冷的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轻声吟出这词句,泪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横跨天际,可李清照却无心欣赏。她依旧坐在窗前,等待着,等待着赵明诚的归来,哪怕心中满是忧郁与不安,她对爱情的执着却从未改变,仿若那庭院中倔强绽放的残花,在风雨后,依旧守望着希望。

午后的阳光洒进屋内,带来些许温暖,李清照起身,走到庭院中。她看到那架秋千,绳索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若在呼唤着往昔的欢乐。她缓缓走过去,轻轻坐上秋千,轻轻晃动起来。微风拂过,她的发丝随风飘舞,似在诉说着她的思念。她闭上眼睛,回忆着与赵明诚相处的点点滴滴,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微笑,可那微笑中却透着无尽的忧伤。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李清照猛地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她迅速跳下秋千,朝着门口跑去。可当门打开,却只是邻居家的小厮路过,看到李清照,愣了一下,随后行礼离去。李清照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她缓缓转身,回到庭院中,重新坐在秋千上,泪水再次滑落。

“明诚,你究竟何时才能归来……”她轻声呢喃,声音被风轻轻吹散,消散在空气中。她望着天空,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赵明诚能早日平安归来,回到她的身边,让这破碎的心,重新寻得完整。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清照的等待愈发煎熬。庭院中的花草彻底枯萎,只剩下残枝败叶,在风中瑟瑟发抖,仿若她的心境。她时常坐在屋内,对着赵明诚留下的物件发呆,或是翻开书卷,反复诵读他们曾经一起赏析过的诗词,每一个字都似一把刀,刺痛着她的心。

一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庭院中,给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李清照坐在窗前,望着那如血的残阳,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哀愁。她拿起笔,蘸饱墨汁,在纸上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的字迹依旧飘逸,可那字里行间的忧郁,却浓得化不开。写完后,她轻轻放下笔,泪水滴落在纸上,晕染了墨迹。

她知道,这漫长的等待,这无尽的忧郁,或许还将继续,但她心中对赵明诚的爱,却永远不会熄灭。她就像那在黑暗中独自绽放的花朵,虽饱受风雨侵袭,却依然坚守着对光明的向往,对爱情的执着。哪怕前路崎岖,她也愿在这孤独的等待中,守望着与赵明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