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秋日登高

1113年,汴京的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锦绣长卷,每一寸色彩都饱蘸着季节的韵味。城郊外的山峦,仿若被秋姑娘早早地用画笔点染,漫山遍野的枫叶肆意燃烧,红得夺目,恰似天边绵延的云霞,将渐凉的天地装点得热烈而深沉。

晨光熹微,秋霜在枯草上凝结成剔透的水珠,宛如细碎的水晶,熠熠生辉。李清照与赵明诚相约登山,共赏这秋日胜景。李清照一袭素锦罗裳,质地轻柔,仿若流淌的月光,外披一件月白披风,随风轻轻摆动,更衬得她身姿婀娜。她莲步轻移,每一步都似踏在诗韵之上,然而眉间那一抹淡淡的忧郁,却如秋日的薄雾,悄然笼罩,挥之不去。

赵明诚远远瞧见她的身影,心头便泛起一阵疼惜。他快走几步,来到她身侧,目光温柔地凝视着她,轻声问道:“清照,今日秋高气爽,天公作美,正宜登高望远,你瞧这山色,恰似一幅天然的丹青,莫要辜负了这大好景致。”李清照微微抬眸,望向那片如火的枫林,朱唇轻启,轻声叹道:“秋景固然绝美,可不知为何,心中总有种繁华将逝的怅惘,无端地,忧愁便漫上心头。”她自幼才情斐然,心思细腻如丝,这秋的萧索,轻易地触动了心底那根忧郁的弦。

二人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徐徐而上,赵明诚的目光不时在路旁搜寻,偶尔瞧见一枝形状别致、色泽艳丽的枫叶,便满心欢喜地折下,递到李清照面前,眼中含笑:“清照,你看这枫叶,红得这般浓烈,恰似你笔下的诗词,韵味悠长,满是才情。”李清照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接过,指尖轻抚叶片,感受着那微微粗糙的质感,目光却透着悠远的落寞:“枫叶虽红,却终有凋零飘落之日,恰似这世间好物,大都难以长久坚牢。”言语间,忧郁之意愈发浓郁,仿若山间渐起的雾霭。

山间秋风轻柔,撩动着李清照的发丝,她抬手,玉臂轻扬,轻轻挽起那缕乱发,目光却不经意间落在路旁一朵枯萎的雏菊上。那雏菊残瓣低垂,在风中瑟瑟发抖,像是在诉说着无尽的凄凉。她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下,缓缓蹲下身去,凝视着那只残花,久久不语。赵明诚见状,心下了然,也随之蹲下,伸出手,轻轻握住她的柔荑,柔声道:“不过是一朵残花罢了,莫要为此伤神,徒增烦恼。”李清照却幽幽开口,声音仿若从遥远的山谷传来:“花开花落自有其时,可每见此景,总让我念及人事无常。你我夫妻恩爱,情深意笃,可岁月悠悠,人生漫漫,又能相伴几何?”

赵明诚心中猛地一痛,手上不自觉地加大了力道,握住她的手,正色道:“清照,莫要如此悲观,往后岁岁年年,不管风雨如何,我定与你携手同行,共赏这世间万千风景,不离不弃。”李清照嘴角泛起一抹浅笑,可那笑意却仿若秋日湖面的涟漪,未及眼底便消散无形。她站起身来,继续前行,轻声吟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赵明诚知她又陷入了那愁绪的漩涡,默默跟在身后,眉头紧锁,思索着如何才能驱散她心头的阴霾。

山路愈发崎岖难行,脚下的落叶积了大量一层,仿若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绵软的锦毯,踩上去无声无息。两人的身影在枫林间穿梭,仿若画中走出的仙人眷侣。此时,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倾洒而下,光影斑驳陆离,李清照抬首望去,眼中有片刻的失神,喃喃道:“这光影变幻,恰似人生境遇,阴晴不定,难以捉摸。”赵明诚赶忙伸手,为她拨开眼前低垂的树枝,应道:“纵有风雨如晦,只要我们携手并肩,亦能寻得安稳港湾,无惧风浪。”

行至一处稍开阔之地,李清照微微喘息,额前几缕发丝被汗水浸湿,赵明诚忙从怀中掏出一方手帕,轻轻为她擦拭,手帕上绣着的并蒂莲在日光下若隐若现,他柔声道:“歇一歇吧,莫要累着了。”李清照抬眸,眼中满是感激,轻声道:“多谢你,明诚,有你在旁,总是安心些。”可转瞬,那抹忧郁又悄然爬上眼眸,她望向远处山峦,幽幽说道:“只是这秋意渐浓,总让人心生悲凉,仿若这世间美好都将如这秋景一般,转瞬即逝。”赵明诚握住她的手,紧了紧,坚定道:“不会的,清照,我们的情谊会如这山川般长久,任它岁月更迭,我定守你到死。”

行至山腰,秋风渐起,带着丝丝凉意,肆意地吹起李清照的发丝,几缕发丝拂面,她抬手轻轻挽起,目光不经意间落在路旁一朵枯萎的雏菊上。那雏菊残瓣低垂,在风中瑟瑟发抖,像是在诉说着无尽的凄凉。她的行动不由自主地停下,缓缓蹲下身去,凝视着那朵残花,久久不语。赵明诚见状,心下了然,也随之蹲下,伸出手,轻轻握住她的柔荑,柔声道:“不过是一朵残花罢了,要为此伤神,徒增烦恼。”李清照却幽幽开口,声音仿若从遥远的山谷传来:“花开花落自有其时,可每见此景,总让我念及人事无常。你我夫妻恩爱,情深意笃,可岁月悠悠,人生漫漫,又能相伴几何?”

赵明诚心中猛地一痛,手上不自觉地加大了力道,握住她的手,正色道:“清照,莫要如此悲观,往后岁岁年年,不管风雨如何,我定与你携手同行,共赏这世间万千风景,不离不弃。”李清照嘴角泛起一抹浅笑,可那笑意却仿若秋日湖面的涟漪,未及眼底便消散无形。她站起身来,继续前行,轻声吟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赵明诚知她又陷入了那愁绪的漩涡,默默跟在身后,眉头紧锁,思索着如何才能驱散她心头的阴霾。

山路愈发崎岖难行,脚下的落叶积了厚厚一层,仿若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绵软的锦毯,踩上去无声无息。两人的身影在枫林间穿梭,仿若画中走出的仙人眷侣。此时,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倾洒而下,光影斑驳陆离,李清照抬首望去,眼中有片刻的失神,喃喃道:“这光影变幻,恰似人生境遇,阴晴不定,难以捉摸。”赵明诚赶忙伸手,为她拨开眼前低垂的树枝,应道:“纵有在风雨如晦,只要我们携手并肩,亦能寻得安稳港湾,无惧风浪。”

再往上,山势越发陡峭,赵明诚不时回身,关切地看着李清照,生怕她一个不慎摔倒。他伸出手,想要搀扶她,李清照微微摇头,轻声道:“我还不至于如此娇弱,你且放心。”可赵明诚哪肯依,还是紧紧跟在她身旁,手臂虚扶着。

路旁的枫叶愈发浓密,红得似要滴出血来。有的叶片呈掌状,脉络清晰,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图案;有的卷曲着,边缘带着淡淡的焦黄色,仿若岁月留下的痕迹。李清照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枫叶,对着日光端详,喟然长叹:“这枫叶,春日里也曾鲜嫩翠绿,生机勃勃,如今却繁华落尽,只余这残躯。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青春易逝,容颜易老。”赵明诚在旁听着,心中酸涩,接口道:“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有彼此,还有这一路的风景,每一刻都值得铭记。”

李清照微微点头,目光却仍透着一丝迷茫:“但愿如此,只是这尘世纷扰,忧愁似总也难断。”二人继续攀登,汗水浸湿了衣衫,赵明诚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抬手随意一抹,却不小心蹭了一脸灰尘,李清照见状,“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赵明诚也跟着笑,一时间,山间的忧郁气氛似也淡了几分。

行至一段陡峭石阶,李清照脚步稍显踉跄,赵明诚眼疾手快,一把扶住她的胳膊,焦急道:“小心些,清照。”李清照靠在他身上,缓了缓神,抬头看着他,眼中有惊惶,亦有依赖:“明诚,这山路愈发难走了,好似这人生之路,坎坷不断。”赵明诚轻轻拍着她的背,安抚道:“别怕,有我在,我们一步步稳稳走过便是。”说罢,他牵起她的手头,一步一步,缓缓而上,那紧握的双手,似传递着无尽的力量,驱散着秋意带来的阴霾。

费了一番气力,他们终是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山川壮丽,云海翻腾,仿若人间仙境。那漫山红叶在日光下闪烁着光芒,如红海翻波,美不胜收,秋风拂过,枫叶沙沙作响,似在奏响一曲秋日的颂歌。

赵明诚走到崖边,深吸一口气,对着山谷大喊:“李清照,我爱你!”声音仿若带着无尽的力量,在山谷间回荡,惊起一群飞鸟,振翅高飞,冲向云霄。

李清照红着脸,眼中却有了些光亮,仿若阴霾中透进的丝丝曙光。她走到赵明诚身旁,也对着山谷回应:“赵明诚,我也爱你!”二人相拥,秋风拂过,衣袂飘飘,似要将这份深情融入这天地之间。良久,李清照松开赵明诚,走到一旁石桌前,石桌上的青苔透着岁月的痕迹,她轻轻拂去灰尘,铺纸研墨,心中情思涌动,如泉涌般,欲以诗词抒怀。

蘸墨挥毫,《采桑子·重阳》跃然纸上:“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笔锋刚劲又不失柔美,字字透着秋的凉意与爱情的炽热。赵明诚在旁看着,眼中满是赞叹与倾慕:“清照,你这词作,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融为一体,当真绝妙,每一字都似敲在我心上,这般才情,世间罕有。”

李清照搁下毛笔,凝望远方,山峦连绵起伏,云海在山谷间缭绕,仿若梦幻之境。她轻声道:“这秋意催生出的忧郁,让我情思难断,幸而有你在侧,为我这黯淡心绪添了几分暖光。”赵明诚轻轻拥她入怀,下巴抵着她的发顶,柔声道:“此生你我相伴,任它春秋更迭,我定护你周全,不让这忧郁长久纠缠。你是我心中最璀璨的明珠,岁月虽有沧桑,我们的爱却永不褪色。”

李清照靠在他怀里,静静聆听着他的心跳,仿若那是世间最动听的乐章。这一刻,秋的忧郁与爱的温暖交织,谱写出一曲独特的旋律,萦绕在二人心间。

此时,一片枫叶悠悠飘落,落在李清照肩头,赵明诚轻轻拾起,放在掌心,端详许久,笑道:“这片枫叶,似是被我们的深情吸引,前来凑趣,它也见证了今日之美好。”李清照微微一笑,接过枫叶,夹在刚才所写的诗词旁,轻声道:“留它作个纪念吧,日后翻看,便能忆起今日之景、今日之情。”二人并肩坐在石凳上,享受着这山顶的宁静与美好,秋风虽凉,却吹不散他们心间的暖意。

日头渐西,如一个巨大的金球,缓缓向山下沉去,给大地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二人踏上归途,下山之路,李清照脚步略显迟缓,手中紧紧握着那写有诗词的纸张,仿若握住了这一日的情思,心中依旧思绪万千。赵明诚一路讲着趣事,眉飞色舞,试图逗她开心。他讲起汴京街头的杂耍艺人,如何将火把舞得虎虎生威,引得众人惊呼;又说起巷子里的老饕发现的新食肆,那招牌菜的香味似乎都能透过话语飘来。

李清照偶尔一笑,那笑容仿若昙花一现,须臾间便又陷入沉默。路过一泓清泉,清泉在夕阳余晖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仿若一地的星子。李清照驻足,俯身看着水中倒映的自己,面容清丽却带着愁容,仿若水中月,虽美却透着清冷。她低语道:“岁月匆匆,容颜易逝,不知日后回忆今日,会是何种心境。”

赵明诚捡起身旁一颗圆润石子,投入水中,溅起圈圈涟漪,笑道:“每一刻有每一刻的美好,如同这石子入水,泛起的波澜都是独有的景致,我们且珍惜当下。今日的登山之乐,你我的深情厚意,还有这山间的美景,日后回想,定是满心温暖。”李清照微微点头,目光却仍透着一丝迷茫:“但愿如此,只是这尘世纷扰,忧愁似总也难断。”

行至山脚,暮色笼罩,远处汴京灯火渐次亮起,仿若繁星点点,洒落在人间。二人携手入城,街边的喧闹似与他们隔着一层纱,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回到家中,李清照坐在窗前,望着窗外夜色,手中摩挲着赵明诚白日里为她折的枫叶,那首《采桑子·重阳》的词句在脑海中反复回响。赵明诚端来一盏热茶,放在她手边,轻声道:“早些歇着,莫要再劳神。”李清照转头看向他,眼中满是眷恋与感激:“有你,真好。”

这一夜,秋风依旧,窗棂上树影摇曳,仿若鬼魅起舞。李清照躺在床上,久久未能入眠,心中的忧郁如暗潮涌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又因白日里的爱。

几日后,汴京城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秋日诗会,文人墨客们纷纷携佳作前来,欲在这秋意浓浓的时节一展才情。李清照与赵明诚自然也收到了邀请,二人欣然赴会。诗会现场设在一座雅致的园林之中,园内枫叶如火,菊花绽放,景色宜人,与诗韵相得益彰。

众人围坐于亭台之下,轮流吟诵自己的诗作。轮到李清照时,她款步上前,莲步轻移,身姿婀娜,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于她。她轻启朱唇,吟诵起近日新作,声音婉转空灵,仿若夜莺啼鸣,诗词意境深远,引得众人阵阵赞叹,不少文人更是点头称是,眼中满是钦佩之色。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于诗词的美妙之中时,一位名叫王俅的富家公子却面带不屑,冷哼一声道:“哼,这诗词虽有些韵味,可终究是女儿家的小情小爱,难登大雅之堂。我看,也不过如此罢了。”此言一出,现场气氛瞬间变得尴尬起来,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李清照微微皱眉,心中涌起一阵不悦,她自幼才情出众,诗作备受赞誉,今日却遭此诋毁,自是不甘。赵明诚见状,怒从心头起,他霍地站起身来,目光冷峻地直视王俅,沉声道:“王公子,你这般言论,未免太过偏颇。诗词本就是抒发内心真情实感之物,清照的诗词情真意切,怎就难登大雅之堂了?你若是有真本事,不妨也拿出佳作来,让大家品鉴品鉴,莫要在此信口雌黄!”

王俅被赵明诚这一番话怼得面红耳赤,他恼羞成怒,却又一时拿不出像样的诗作反驳,只能强撑着面子,说道:“哼,我今日不过是实话实说,你又何必动怒?罢了罢了,不和你们一般见识。”说罢,便拂袖而去,留下一众文人在原地摇头叹息。

诗会结束后,李清照心中依旧闷闷不乐,那王俅的话仿若一根刺,扎在她的心间。赵明诚心疼地看着她,轻声安慰道:“清照,莫要将那无知之人的话放在心上,你的才情众人有目共睹,他不过是嫉妒罢了。”李清照微微点头,轻声叹道:“我知晓,只是这世间,总有这般浅薄之人,容不得他人才情出众。”赵明诚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别怕,有我在,我定不会让你受此等委屈。日后,咱们只与志同道合之人往来便是。”

秋夜渐深,寒意愈发浓烈,窗外的秋风呼啸着,仿若一头凶猛的野兽在嘶吼。李清照与赵明诚在屋内围坐于火炉旁,炉火烧得正旺,红彤彤的火光映照着二人的脸庞,为这寒夜添了几分暖意。桌上堆满了书籍,二人正沉浸于书海之中,或研读诗词,或探讨金石书画,兴致颇高。

忽然,赵明诚发现李清照手中的书卷微微颤抖,他抬头望去,只见李清照眉头紧锁,脸色略显苍白,显然是受了寒。赵明诚心疼不已,他赶忙起身,拿过一旁的披风,轻轻为李清照披上,柔声道:“清照,莫要冻着了,这秋夜寒气重,你身子单薄,可得小心。”李清照微微一笑,眼中满是感激:“多谢你,明诚,有你在,总是这般贴心。”

赵明诚坐回原位,看着李清照依旧有些瑟缩的模样,心中一动,他拿起一本古籍,轻声道:“清照,我给你读些诗词暖暖心吧。”说罢,便翻开书卷,吟诵起来。他的声音低沉醇厚,仿若陈酿的美酒,在这寒夜中缓缓流淌。诵读的诗词既有古人的佳作,也有李清照自己的作品,每一首都饱含深情。李清照静静地听着,脸上渐渐浮现出一抹沉醉之色,仿若被带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暂时忘却了寒冷与忧愁。

又过了些时日,秋意愈发深沉,汴京的街巷上落满了厚厚的枫叶,仿若铺上了一层华丽的红毯。一日,李清照与赵明诚如往常一般出门散步,行至一处热闹的集市,正挑选些古籍字画时,忽然听到一阵熟悉的呼唤:“清照,明诚,许久不见啊!”二人闻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青衫、面容儒雅的男子快步走来,脸上洋溢着惊喜之色。李清照定睛一看,竟是许久未曾联系的旧友苏澈。

苏澈与李清照、赵明诚早年相识于一场诗会,三人因对诗词的共同热爱结下深厚情谊,只是后来苏澈远赴他乡求学,便断了联系。如今重逢,自是欣喜万分。苏澈热情地拉着二人的手,说道:“听闻你们成婚,我在他乡都为你们高兴不已,本想早日归来道贺,无奈学业缠身,耽搁至今。此番归来,见你们二人依旧恩爱,真好。”李清照微笑着回应:“苏兄,能再见到你,我们也欢喜得很。这些年你在外求学,想必学识更进一层了吧。”

三人寻了一家茶馆坐下,点了一壶热茶,畅聊起来。苏澈分享着在外的见闻,讲述着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诗词流派,听得李清照与赵明诚如痴如醉。赵明诚感慨道:“苏兄这一路的经历,真是丰富多彩,让我们仿若亲身游历了一番。”苏澈摆摆手,笑道:“我不过是略见皮毛,倒是清照,听闻你的诗词在汴京已是声名远扬,我在外都时常听闻有人吟诵你的佳作,今日可得让我饱饱耳福。”李清照脸颊微红,推辞不过,便轻声吟诵了一首近日新作。苏澈听得频频点头,眼中满是赞赏:“清照,你的诗词愈发精进,情感愈发细腻,每一字每一句都直击人心,实在是令人钦佩。”

谈及当下的生活,李清照微微叹气,将心中的忧郁与近日的烦恼倾诉而出。苏澈静静地听完,沉思片刻后说道:“清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你有明诚相伴,又有这一身绝世才情,定能将这些愁绪化为笔下的诗意。就如这秋日,虽有凋零之景,却也别有一番韵味,可作诗词的素材无数。”赵明诚也在一旁附和:“苏兄说得对,清照,咱们往后的日子,还有许多美好可寻。”

与苏澈的重逢,让李清照心情好了许多,仿佛阴霾中透进了一缕阳光。告别时,苏澈从行囊中取出一本珍贵的古籍,递到李清照手中,说道:“这是我在外偶然寻得的一本诗集,里面收录了许多罕见的诗词,我想着你定会喜欢,便带回来赠与你。”李清照接过古籍,眼中满是感动:“苏兄,这份礼物太过珍贵,多谢你。”苏澈笑道:“你我之间,不必言谢,只望你日后能写出更多佳作。”

随着秋日的深入,天气愈发寒冷,李清照与赵明诚愈发频繁地出入藏书楼,试图在书海之中寻得一丝温暖与慰藉。一日,他们听闻藏书楼新进了一批珍贵古籍,其中不乏一些失传已久的孤本,二人兴奋不已,早早便来到藏书楼等候。

藏书楼内,众人皆目光炽热地盯着管事手中的古籍清单,盼着能率先借阅心仪之作。轮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时,管事面露难色地说道:“赵公子、李姑娘,实在对不住,这其中有一本极为珍贵的《诗经古注》,今日只此一本可供借阅,却有位刘大人早早吩咐下来,定要留给他。我实在是为难……”赵明诚一听,眉头紧皱,说道:“管事,我们也盼这本古籍许久了,能否通融一下,我们定会小心爱护,尽快归还。”管事无奈地摇头:“赵公子,不是我不通融,实在是得罪不起那位刘大人啊。”

此时,一旁的一位书生模样的人冷哼一声:“哼,你们不过是普通文人,怎敢与刘大人相争?还是趁早死心吧。”李清照心中不悦,上前一步说道:“读书之人,本应遵循先来后到,这古籍是大家共享之物,怎能凭权势霸占?”那书生嗤笑一声:“你这女子,懂什么?这世道,有权有势才能拥有一切。”赵明诚怒目而视:“你这般言论,实在有辱斯文。”众人见状,纷纷议论起来,藏书楼内气氛剑拔弩张。

正当僵持不下之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站了出来,他缓缓说道:“诸位,莫要伤了和气。依我看,不妨让赵公子和李姑娘先借阅三日,他们皆是嗜书如命之人,定能在这三日内有所收获,而后再转给刘大人,如何?”众人纷纷点头称是,管事见此,也松了口气,说道:“如此,便依老先生所言。赵公子、李姑娘,你们可要记得按时归还。”赵明诚与李清照连忙道谢,接过古籍,如获至宝。

回到家中,二人迫不及待地翻开古籍,沉浸其中。三日里,他们日夜研读,互相探讨,笔记写了满满一本。到了归还之日,李清照不舍地抚摸着古籍封面,说道:“这三日,仿若置身知识的仙境,真希望日后还有机会研读。”赵明诚安慰道:“无妨,咱们与书有缘,日后定会再遇佳作。”

当他们将古籍归还藏书楼时,管事告知,刘大人得知他们如此珍惜古籍,又按时归还,心生赞赏,特准他们日后可优先借阅部分书籍。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视一笑,这场藏书之争,虽有波折,却也让他们收获了意外之喜,更坚定了他们在书海求知的决心。

秋末的风愈发凛冽,吹得汴京城里的树木瑟瑟发抖,落叶纷飞,仿若一场悲伤的告别仪式。李清照望着窗外的萧瑟之景,心中满是感慨,忧郁之情又悄然涌上心头。赵明诚见状,提议去城外的寺庙祈福,愿来年顺遂,忧愁尽散。李清照点头应允。

二人来到寺庙,寺庙里香烟缭绕,梵音阵阵,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他们虔诚地跪在佛像前,双手合十,默默许愿。李清照心中祈愿:愿明诚平安顺遂,愿二人的情谊如这寺庙的钟声,悠远绵长,愿自己能摆脱这无尽的忧郁,寻得内心的安宁。赵明诚则暗自祷告:愿上苍护佑清照,让她的才情得以绽放,不受尘世烦恼过多侵扰,愿家中一切安好,未来可期。

起身时,一位老和尚迎面走来,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二位施主面带愁容,可是心中有诸多烦恼?”李清照微微点头,轻声道:“大师,尘世纷扰,心中杂念难除,忧郁常伴,不知如何是好。”老和尚微笑着说:“女施主,人生本就苦乐参半,忧愁亦是修行。你看这寺庙里的秋景,虽草木凋零,却也有别样宁静。施主才情过人,不妨将这忧愁化为诗词,以文养心,心境自会开阔。”赵明诚在一旁说道:“大师所言极是,清照的诗词本就动人,若能借此排解忧愁,也是好事。”

老和尚又赠予李清照一串佛珠,说道:“女施主,这佛珠可助你静心,闲暇时多捻动,或可平复心绪。”李清照接过佛珠,感激道:“多谢大师指点。”

离开寺庙后,李清照感觉心中似有一道暖光注入,那老和尚的话仿若晨钟暮鼓,在耳边回响。她紧紧握着赵明诚的手,说道:“明诚,今日这一趟,让我心境开阔了许多。日后,我便听大师所言,以诗词养心。”赵明诚温柔地看着她:“甚好,只要你能开心,便是最好的。”

此后,李清照每当心中忧郁难平,便会捻动佛珠,静下心来填词作诗。她的诗词愈发空灵深邃,既有对生活苦难的倾诉,又有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而赵明诚始终陪伴在侧,与她一起在这秋末的寒风中,怀揣着希望,等待春天的来临。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去冬来,他们的生活依旧有琐碎的烦恼,李清照的忧郁也并未全然消散,但在赵明诚的关爱与陪伴下,在诗词的慰藉中,她学会了与忧郁共处,在每一个平凡或不凡的日子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他们的爱情也如冬日里的炉火,温暖而持久,成为这乱世之中一抹难得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