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当世之大才

兵部一文不出,便可白得一千精锐家丁,既省军费,又添兵力,这等买卖,世上哪里去寻?

更何况,在辽东诸将之中,真能自筹此笔费用,养得起一千家丁者,也唯有李如柏。

此事若成,不但可解开原军务之燃眉,更是给一干要求问罪李如柏的台谏科道们,一个勉强说得过去的交代。

——李如柏既未全然免罪,又非全然放纵,仍须降级戴责,移镇开原,自筹兵力,以赎其咎。

潘汝祯此番发言,在三位司马心中,已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不仅设法将李如柏留在了辽东,为朝廷稳定局势,又顺势阻断了李如桢的北上之路,斩断祸根。

同时,他还巧妙主张降级使用李如柏,对外彰显问责之意,对内却借机令其出资自筹,既可为兵部省钱,又能凭空多得一千家丁之兵。

此人行事之老成、谋划之精细,真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处处为朝廷打算,句句为兵部设想。

三位司马此刻心中俱是暗叹:

——潘汝祯,真乃当世之大才!

而此时此刻,堂中多方势力,皆已从这番议论之中,或多或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兵部,得了实利——不费钱粮,凭空多了一千精锐,还多挣了一万两的饷银粮草费用;

八万饷银,头期只需花费一万七千五百两,至少有六万两银子可以挪用他处!

开原军务,由李如柏降级镇守,又解了燃眉之急;

浙党、楚党、齐党、方党在这之前就达成了大多的事项,对于李如柏去哪镇守也就不太关心了。

而东林一系,虽未全然遂愿,倒也未至于全盘落败。

只是略显吃亏而已,毕竟他们原本是欲以此役为由,将李如柏撤职查办。

但形势所迫,己方在目前的堂中,已处于势孤。

更何况,潘汝祯终究还是给了李奇珍一个台阶下。

——原本被李伯弢极力争辩为“有功”的李如柏,此刻已被堂堂司谏公然定性为“有责”。

虽未能如东林所愿,将其贬斥下狱,但至少也洗去了“有功”之名。

再加之李如柏今后移镇开原,还需自掏腰包招募家丁,以金钱赎责——这一点,倒也算是对东林一系心头稍有抚慰。

李奇珍心知肚明,如今局势已定,堂中局势大势已去,便也不再多言。

黄嘉善看见堂中此景,心头一松。

他原本以为,今日奉旨辽会,又会沦为一出,如同往常一样的口水之争。

可没想到,在潘汝祯几番言语之后,场中众人都有了共识。

于是,到了最后,在黄嘉善的主持之下,所有的决议都进行了表决。

最终上报御前的主要结果出炉:

一、辽东经略杨镐有罪,应予逮罪入刑;兵部推荐熊廷弼为接替人选;

二、马林指挥不利,待罪立功,降为开原副将:筹银三千两,且开原不失,得以抵罪;

三、李如柏有责,待责立功,移镇开原,降为开原总兵:自募家丁千人,且开原不失,可原官复职;

四、山海总兵柴国柱,主持辽镇防务,务必力守沈阳,辽阳。

。。。。。。

当天的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对于李伯弢来说,还算圆满:守住开原的第一步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

今日,方从哲早早便步入内阁。

穿过朝南的朱红大门,门扉之上仍悬挂着“文渊阁”鎏金大字,风骨峻拔。

他步入阁内,迎面便是供奉孔圣人的神龛,四配(孔子四徒)之像分列两旁。

阁中诸房井然有序。

东厢诰敕房乃是一小楼,内里珍藏诰敕文书和重要书籍。

西侧制敕房则是中书舍人办公之所,而制敕房大门对面,建有三间卷棚乃是书办处,其内早已坐满书办,低头执笔,或抄录,或誊正。

方从哲今日坐于内阁正中一隅,两侧还有三间空着的房间。

方元辅乃是“独相”,因此其他三间屋内皆是空空无人。

他的案前堆满了待批的奏疏与诏令,身后是高高的书架,陈列着历代典章与机务档案。

他偶尔抬头,透过窗棂间的缝隙,望见紫禁城檐角,御道寂寂,不觉心头一沉——山河未靖,辽东烽火正急,朝局多艰。

此时,屋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这素来幽静的内阁中,尤显突兀。

方从哲眉头一挑,抬眼望去,只见门外闪进一名青衣书办,显然是快步奔来。

方从哲赶紧抬手示意:“进来。”

那书办疾步上前,凑近几步,压低声音道:“元辅,宫里来的消息,忻城伯入宫觐见,之后陛下又招了骆都督入内。”

方从哲心头微微一震,声音顿时沉了下来,“所为何事?”

书办小心翼翼地回道:“具体不知,只说是召骆都督抓人。”

“抓人?”方从哲缓缓直起身,手指不自觉地扣在案几之上,沉思半晌,脸色凝重。

这世上最不值得奇怪的,就是锦衣卫抓人。

只是今天这一幕,却让方从哲心底泛起一丝讶异。

忻城伯觐见在先,骆思恭拿人于后。

显然,这要被拿的人,十有八九与忻城伯脱不了干系。

方从哲在屋中缓缓踱步,心中念头电转。

忻城伯是谁?世袭罔替的京营总督,手握重兵,镇守京师。

若说寻常小事,他何须亲自入宫叫屈?更何须惊动圣驾,让锦衣卫出动?

而且,这一切都没有知会刑部、都察院......

方从哲抬头看去,见那书办似乎还有言语,于是问道:

“还有什么消息?”

“禀元辅,刚才来的路上刚好碰到一传召宦官,说是掌印卢公公也入内觐见了......”

“谁?”方从哲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了一句,并不真代表他没有听清。

掌印卢受居然也入宫了?这会儿是需要批红?

不对,方从哲停住了脚步,因为他突然反应过来,这卢受还有一层身份——提督东厂!

东厂和锦衣卫两大都督都在......

方从哲心中几乎可以断定,这一次被抓之人,只可能是文官。

转瞬之间,方从哲做了决断。

越是不让刑部都察院知道,就越要让两个衙门提前做准备。

他立刻回身走到大案,顺手捡了几本刑部的题本,略一思考,又走到一侧,再拾了几本都察院的题奏。

而后,将这些公文交给立于一旁的书办,说道:

“去刑部寻李司寇,告知宫内事......若不在刑部,则去都察院!”

青衣书办不敢怠慢,双手接过公文,领命道:“是!”

话音未落,已转身疾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