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河流:规范竞争下的水资源分配
- 韩叶
- 1659字
- 2025-04-07 18:32:49
序
陈志瑞
韩叶邀我为她的书稿作序,我诚惶诚恐,视为一份难得的责任和光荣。
记得第一次见到韩叶,是在外交学院大食堂午餐之时。文成介绍说,她是朱立群老师的博士生。我便问起她论文的题目和进展。她搁下碗筷,认真地告诉大家,打算以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为题,并大致讲了论文的思路和想法。当时,我经手的《外交评论》已经发表了多篇有关水治理的理论评析和案例研究,对这个问题稍有了解,深知这当然是个好题目,值得一做;但也不免替她担心——这个题目尤须兼顾理论和经验,难度着实不小。我如实说了我的想法,韩叶沉思不语,大框眼镜后面透着谦逊和真诚。
外交学院虽小,但各自工作和学习节奏不同,平常很少碰面。所以,再次与她聊起论文,已是她论文的预答辩了。我照例是要批评的,提了不少意见,但也欣慰这个难题她基本啃下来了。再后来是正式答辩,我也受邀到场。答辩很顺利,论文比预想的要好。当时朱老师已因病难以正常工作,大家不免恻然,但韩叶等几位学子数载寒窗,历尽艰辛,交出了一份令人比较满意的答卷,实属可喜可贺!
现在,我再次翻阅这份答卷,更感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因为我对韩叶的求学和写作过程有了更多更深切的了解。对于国际关系研究,她可以说先天不足,进入这个领域和行当,却是兴之所至,热情使然。据信,大约十年前,她到外交学院参加朱老师组织的国际危机管理研讨班,因为喜欢和信任,便打定主意报考外交学院,拜朱老师为师,从此“一意孤行”。其间她还曾专程来学院访学,以便复习应考。真可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如今她学有所成,也是贵在坚持。她是在职博士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要照顾家庭孩子。作为过来人,我深知其中的艰辛。当年我的一位师姐居然在规定的三年学制内当了母亲,写完论文,找到工作,还实现了家庭团聚!韩叶大抵也经历了类似紧张而焦灼的生活和心路历程,点点滴滴,甘苦自知。至于研读和写作本身,虽不乏困难和挑战,但在她看来都是享受了,满心欢喜的。
我还想说,她的这份答卷,更是真诚向学之所得。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言,她选定这个题目,实乃感同身受,由心而发。当今世界,水资源问题愈益严峻,而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问题就更突出了。不同族群,不同国家,因此而龃龉不和、冲突频仍乃至兵戎相见,过去不在少数,今后恐怕更多。因此,如何为国际河流流域国家之间的水资源分配建构客观公正的原则和规范、达成合情合理的共识、实现合作共赢,就成了这个领域决策和学术思考的当务之急。不仅如此,在论文中,韩叶还更进了一步。她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问题会产生合作?”取舍之间,这多少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而我也向来以为,尽管这个世界不尽美好,充满危机和纠结,但国关学人理应“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抱持乐观的期待,否则,这个世界的前景不是太过黯淡了吗?
对于国际关系的诸多概念和理论,我也孤陋寡闻,识见粗浅,所以断不敢在此妄评书稿的内容和思想。但通篇观之,我仍时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那种理论探究的勇气和胆识。不论是水资源,还是水分配,水问题实则是跨学科研究的一大课题,即便以国际关系为进路,也会涉及太多的前提和概念、事件和过程,需要一步步廓清场地,循序渐进,方可构建自身的理论大厦。而韩叶正是这么尝试去做的!也许大厦尚待来日,但至少已经一路搭建了几座可心的小木屋,为自己和同行遮风避雨,加油奋进。通读书稿,我还了解和学到了大量有关水问题、水治理的经验事实和知识。可以看出,韩叶为此搜罗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对相关概念、理论、案例的历史和进程做了系统扎实的归纳和梳理。在毕业后,她还多次到国图查阅补充资料数据。而对于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和细节,圈内圈外的读者都可各取所需、借题生发。
毋庸讳言,韩叶的这份答卷个别地方还略显稚嫩,还有所欠缺和不足,但她在这一学习和修炼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热情、坚韧和真诚,足以使我们相信,她会“不改初心”,进一步涵养理论功底,扩大研究视野,体察世道人心,探求真知灼见,乐观淡定,勉力前行,越走越宽,越做越好。这也是大家衷心的祝愿和期许。
2019年8月
于京西厂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