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赵无视

这位中年人,便是当今圣上的叔父,护龙山庄的创建者,江湖人称“铁胆侠王”的端王赵无视。

江湖传闻,其不仅为人侠肝义胆,行事更是铁面无私。

与江湖人相交时,从不摆王爷架子,且常扶危济困,救助一些困苦的江湖人;但对于那些胆敢以武犯禁的武林人士,也有着铁血手腕,不惜大开杀戒。

这才有了“铁胆侠王”的诨号,也算是美名。

据传,三年前护龙山庄初创,为立威抓了不少八大派违反律令,作奸犯科的弟子。八大派自然不满,于是竟于太湖之畔集结了上百好手,邀端王赴约,欲讨要说法。

赵无视果真孤身赴会,且以一人一剑挑了八大派百余名好手,成就“铁胆侠王”之名。

自此,天下人才知晓,这位贤名远播的端王殿下,竟也是位深藏不露的绝世高手。

“好,做得不错。”

看到两人凯旋,赵无视冷峻的面容上显出淡淡笑意,目光望向仍有些惊魂未定的李宣。

李宣深吸一口气,站稳身形,学着古人的模样认真施了一礼:“多谢恩公搭救!”

随即,他也分别向剑客和刀客各行一礼。

见他这么快就镇定下来,三人都有些惊异。

“不愧是朱中丞之子,年纪虽幼,气度却已显不凡。”赵无视微微一笑,目光望向李宣仍然紧握的手掌,“可否一观小友掌中之物?”

李宣强自冷静心神,将握着的玉印双手呈上,道:“恩公有命,无不遵从。”

如今人在屋檐下,而且还是“张冠李戴”,被误认为朱彬之子,他自然要小心翼翼,凡事以保命为先。

“多谢。”哪怕是面对一个稚童,赵无视依旧克己守礼。

玉印入手之间,似他这样的行家便立知不是凡品,再一望印底那几个篆字,心下更是了然。

印底赫然刻着“观竹山人”四字。

这四个字,正是死去的御史中丞朱彬的别号,这方玉印自然便是其私印无疑。

有这玉印为证,再加上李宣的服饰以及言行间小大人般的气度,赵无视终于认定了他就是朱彬之子朱琬。

他轻轻拉住李宣的手,将玉印还给对方,叹道:“奈何终是慢了一步,未能救下朱中丞,吾心甚愧。”

“天涯、一刀,你们在此守着,莫让任何人闯进来。”他对两名义子道。

听到“天涯、一刀”这两个名字,李宣不由心头微震,觉得似是在哪儿听过。

不过此时由不得他多想,已被赵无视拉入厅中。

赵无视竟将他抱起,放在一张椅子上,又亲手为他倒了杯茶。

“不要怕,孤乃端王赵无视,想来你应当有过耳闻。贤侄此番遭蒙大难,今后可有什么打算?”

尽管赵无视并不觉得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对此有何靠谱的回答,却还是温声询问道。

李宣暗道:我眼下这情况,哪敢有什么自己的打算?

当即抱拳恭声道:“原来居然是端王殿下当面!小可这条命是殿下所救,今后自然听凭吩咐。”

这回答若是出自一个成年人之口,自然十分寻常,但此刻从一个稚童嘴里说出来,便有些不普通了。

多数这般大的孩子陡然遭逢大变,纵然不吓得哭号不止,只怕也会讷讷无言,不知所措。

即使官宦人家的家教强于寻常百姓,但这年龄能有如此表现,已属难得。

想到这里,赵无视内心不由微动,起了一个念头。

诚如外界传言,他这些年来始终都在为自己培植亲信。其中最核心的规划之一,便是“天、地、玄、黄”四大密探的设立。

至今为止,他已物色到了三个人选,便是外面的段天涯和归海一刀,以及仍在外跟着无痕公子修炼的上官海棠。

却还剩下一个位置,尚无合适人选。

“此子实是过于年幼了,没个十年光景,只怕难堪大用。何况其父毕竟曾是朝廷三品大员,若令他在我手下当个大内密探,未免有些不妥……”

赵无视心思流转,却是有些纠结。

“罢了。孤给你两条路,你自己选吧。”

李宣闻言跳下椅子,走到堂下郑重行礼:“请殿下明示。”

他知道接下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自己今后的人生。

见他态度端正,赵无视更觉满意,朗声道:“其一,以学文为主,走科举之道。”

“孤会给你请一位名师,教导你十年时间。若你可堪造就,再有孤从中斡旋,想来必能高中,有所作为。”

说到这,他也站起身来向厅外缓缓踱了几步。

“其二嘛,则是习武为主。同样是十年时间,以护龙山庄的底蕴,若十年光阴你还不能学有所成,那就安心做个寻常百姓吧。”

说到这里,他回头望向李宣,眼神中不自禁地带上几分期待。

“孤欲在护龙山庄,设‘天、地、玄、黄’四大密探,并全部收为义子,位次只在我之下。届时,你若能达标,便可位列黄字第一号!”

听到这里,李宣心头又是一震,总算明白方才对“天涯、一刀”两个名字,为何会感到熟悉了。

护龙山庄、四大密探,再加上段天涯、归海一刀,这不是前世武侠剧《天下第一》的剧情么?

敢情眼前这位端王赵无视,便是剧中的铁胆神侯朱无视!

李宣这些念头虽杂,但却转得极快,面上并无异状。

他开始考虑赵无视给出的两个选择。

如果未曾目睹识海中古鼎的神异,也未曾见到段天涯和归海一刀的实力,他大概率会倾向于学文。

毕竟正常的华夏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宋朝的价值观导向,便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强如岳飞、韩世忠这等千古名将,面对秦桧、赵构那般奸臣昏君,也是毫无办法,不是蒙冤而死,便是抱憾引退。

但明知此界武功之盛,以及古鼎的神异后,李宣毫不犹豫地便有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小可想要以习武为主。”他面色坚定地道。

赵无视闻言有些惊喜,也有些诧异,问道:“为何不学文?你可知道,习武比学文还要辛苦。”

“朱家惨案,犹在眼前。”

李宣给出了一个任谁都无法反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