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静帝名叫宇文衍,后来改名为宇文阐,他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长子,生母是朱满月朱皇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六月,宇文衍在东宫出生。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正月癸卯日,被封为鲁王。戊午日,被立为皇太子。二月辛巳日,北周宣帝在邺宫将皇位传给宇文衍,他开始居住在正阳宫。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夏五月乙未日,北周宣帝卧病在床,下诏让宇文衍入宫住在露门学。己酉日,北周宣帝驾崩。宇文衍入住天台,废除正阳宫。他大赦天下,停止洛阳宫的建造工程。庚戌日,给天元上皇太后加上太皇太后的尊号,天元圣皇太后李氏尊号改为太帝太后,天元大皇后杨氏尊为皇太后,天大皇后朱氏尊为帝太后。而天中大皇后陈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大皇后尉迟氏都出家为尼。任命柱国、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被授予假黄钺(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权)、左大丞相,柱国、秦王宇文贽为上柱国。宇文衍居丧期间,百官都听令于左大丞相杨坚。壬子日,任命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相州总管,同时取消了入市税钱。
六月戊午日,任命柱国许国公宇文善、神武公窦毅、修武公侯莫陈琼、大安公阎庆一并为上柱国。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前来朝见。庚申日,恢复佛教和道教。过去那些诚心修行、坚守本分的和尚和道士,经过挑选后让他们重归教门。辛酉日,任命柱国杞国公宇文椿、燕国公于实、郜国公贺拔伏恩一并为上柱国。甲子日,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不接受朝廷派人接替他的职务。宇文衍下诏征发关中的军队,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前去讨伐。上柱国、毕王宇文贤因为图谋执政,被诛杀。任命上柱国秦王宇文贽为大冢宰,杞国公宇文椿为大司徒。己巳日,下诏南定、北光、衡、巴四州百姓中被宇文亮强逼为奴婢的,一律免去奴婢身份成为平民,恢复他们原来的职业。甲戌日,有赤色的云气从西方升起,逐渐向东移动,布满天空。庚辰日,取消对各个鱼池以及山林湖泽的官方禁令,让百姓可以共同享用。任命柱国、蒋国公梁睿为益州总管。
七月,为静帝娶司马令姬为皇后。册封册文说:“坤道形成,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承载万物;月亮交替运行,双重的光辉因而照耀天空。从前的帝王,承受天命统治天下,后宫的辅佐,在图籍中都有记载。只有你家门累积着吉庆灵验,家族蕴含着美好的功业,美好的声誉和优秀的风范,在当时无人能及。因此任命你,与皇帝匹配。你要努力砥砺温柔的品性,恭敬地接受这一盛典,追随娥皇、女英的超凡踪迹,追求太任、太姒的美好风范,使皇后的服饰闪耀光彩,准备祭祀的供品毫不懈怠,即使已经有了美好的成就也不满足,以此来使国运昌盛。”
秋七月甲申日,突厥将北齐的范阳王高绍义送回。庚寅日,申州刺史李慧起兵。辛卯日,月亮遮掩氐宿东南方向的星星。甲午日,月亮遮掩南斗第六颗星。庚子日,下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时可以不用小步快走,并且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荥州刺史、邵国公宇文胄起兵反叛。派遣大将军、清河公杨素前去讨伐。青州总管尉迟勤起兵。丁未日,随国公杨坚担任都督内外诸军事。己酉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起兵,任命柱国、杨国公王谊为行军元帅,率军前去讨伐。壬子日,岁星(木星)与太白(金星)在张宿会合,有如同斗一般大的流星,从五车星宿出现,向东北方向流动,光亮照亮大地。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因为图谋执政被诛杀。癸丑日,封皇弟宇文术为邺王,宇文衎为郢王。这个月,豫州、荆州、襄州三总管辖区内的各个蛮族,各自率领部落反叛,焚烧村庄和驿站,攻打扰乱郡县。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八月庚申日,益州总管王谦起兵,不接受朝廷派人接替他的职务,于是朝廷任命梁睿为行军元帅,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丁卯日,封上柱国、枹罕公辛威为宿国公,开府怡昂为鄯国公。庚午日,韦孝宽在邺城击败尉迟迥,尉迟迥自杀,相州被平定。朝廷将相州治所迁移到安阳,邺城及其城邑居所都被毁坏废弃。从相州阳平郡分出设置毛州,从昌乐郡分出设置魏州。丙子日,任命汉王宇文赞为太师,上柱国、并州总管申国公李穆为太傅,宋王宇文实为大前疑,秦王宇文贽为大右弼,燕国公于实为大左辅。己卯日,宇文阐下诏说:
我恭敬地继承大业,到现在已经两年了。凭借祖先的福泽,依靠宰辅大臣们的力量,治理国家,四海太平。逆贼尉迟迥,才能资质平庸,心怀奸邪,因为皇亲国戚的关系,官位在朝廷中居于首位。正值上天降下灾祸,先皇去世,天下百姓深感帝王离世的悲痛,四海之内沉浸在极度哀伤之中。他却唯独庆幸天灾,公然违抗命令,起兵聚众,心怀篡夺皇位的野心。于是我下诏派遣六军,整肃军威进行讨伐。然而凶徒气焰嚣张,遍布原野。各位将领施展雷霆般的威势,壮士们如貔貅般勇猛,铲除这些叛逆,所到之处如除草般,一直攻到漳水之滨,擒获并斩杀了元凶,其余党羽丧魂落魄,都被聚集在战鼓之下。顺应深秋肃杀之气,执行上天对逆贼的诛罚,黄河两岸的妖孽,一朝之间被荡涤清除。从朝廷到民间,人们欢喜雀跃,奔走相告。过去太上皇在位时,无需多言而天下大治,圣人治理万物,注重教化而已。如今尚未停止战争,我实在深感惭愧。想要弘扬宽厚简易的政策,以符合百姓的心意,可大赦天下。那些与尉迟迥一同谋划叛乱,执迷不悟的人,以及尉迟迥的子侄,叛逆之人司马消难、王谦等,不在赦免之列。
庚辰日,司马消难率领他的部众凭借鲁山、甑山二镇投奔陈国。朝廷派遣大将军、宋安公元景山率领军队追击,俘虏并斩杀五百多人,郧州被平定。沙州氐族首领、开府杨永安聚众响应王谦。朝廷派遣大将军、成安公达奚儒前去讨伐。杨素在荥州击败宇文胄,在石济将宇文胄斩杀。任命上柱国、神武公窦毅为大司马,齐国公于智为大司空。废除相、青、荆、金、晋、梁六州总管。
九月甲申日,荧惑(火星)与岁星(木星)在翼宿会合。丙戌日,将河阳总管府废除改为镇,隶属于洛州。任命小宗伯、竟陵公杨慧为大宗伯。壬辰日,将皇后司马氏废为庶人。甲午日,荧惑(火星)进入太微垣。戊戌日,任命柱国、杨国公王谊为上柱国。辛丑日,将潼州管辖内的新、遂、普、合四州以及泸州管辖内的泸、戎二州,一并隶属于信州总管府。乙酉日,荧惑(火星)侵犯左执法星。庚戌日,任命柱国常山公于翼、化政公宇文忻一并为上柱国。进封于翼为任国公,宇文忻为英国公。壬子日,丞相去掉左、右丞相的称号,随公杨坚担任大丞相。
九月,隋文帝杨坚因为司马令姬的父亲司马消难率领部众投奔陈国,将司马令姬废为庶人。后来司马令姬又嫁给了隋朝的司隶刺史李丹为妻。
冬十月甲寅日,发生日食。乙卯日,有如同五斗般大的流星,从张宿出现,向南流动,光亮照亮大地。壬戌日,陈王宇文纯因为怨恨执政者,被诛杀。大丞相、随国公杨坚加任大冢宰,五府(天官府、地官府、春官府、夏官府、秋官府)都归天官府统管。戊寅日,梁睿在剑南击败王谦,追击并斩杀了他,将首级传送到京城。益州被平定。
十一月甲辰日,达奚儒在沙州击败杨永安。沙州被平定。乙巳日,岁星(木星)守护太微垣。丁未日,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去世。
十二月壬子日,任命柱国、蒋国公梁睿为上柱国。癸丑日,荧惑(火星)进入氐宿。丁巳日,任命柱国邗国公杨雄、普安公贺兰謩、郕国公梁士彦、上大将军新宁公叱列长叉、武乡公崔弘度、大将军中山公宇文恩、濮阳公宇文述、渭原公和干子、任城公王景、渔阳公杨锐、上开府广宗公李崇、陇西公李询一并为上柱国。庚申日,任命柱国、楚国公豆卢勣为上柱国。癸亥日,宇文阐下诏说:“《诗经》中说‘不如同姓’,《左传》中说‘异姓为后’。这是为了辨明亲疏关系,使其清晰而不混杂。太祖接受天命时,德行尚未彰显。符命上显示着改朝换代的文字,星辰呈现出除旧布新的天象,三分天下,立志扶持魏室,多有改革举措,希望能符合上天的旨意。文武百官中,被赐姓的人众多,这些姓氏原本与封国城邑不同,实际上违背了分封土地的本意。不祭祀不同族类的人,却让异姓之人与皇族一起参与祭祀;不关爱自己的宗亲,却让异姓之人在宗族中排列辈分。况且神灵预示着改朝换代、姓氏变更,本是因为天命有归;天命在于人,太祖推辞谦让最终还是未能推脱。所以统治天下,历经数代至今。不能再遵循谦逊辞让的旨意,长久施行权宜之制。那些改姓的人,都应该恢复旧姓。”甲子日,大丞相、随国公杨坚进爵为王,以十个郡作为他的封国。辛未日,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都因为图谋执政,被诛杀。壬申日,任命大将军、长宁公杨勇为上柱国、大司马,小冢宰、始平公元孝矩为大司寇。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春正月壬午日,北周静帝宇文阐下诏说:“我命运不佳,早早遭遇父丧。时光匆匆,转眼间就到了现在。我内心极度哀伤、思念无尽,一说起这些就痛哭欲绝。过了一年更改年号,这是遵循前代的典制。可以把大象三年改为大定元年。”乙酉日,岁星(木星)逆行,停留在右执法星附近;荧惑(火星)遮掩房宿北面的第一颗星。丙戌日,宇文阐下诏说:“帝王设置官职,追求的是任用有才能的人;臣子报效国家,以举荐贤才最为重要。去年以来,屡次出现叛乱贼寇,幸得宰辅大臣英明谋划,得以全部荡平。战乱之后,战事刚刚停歇,远近百姓饱受劳役之苦,民生尚未恢复。在位为官的人,能把政事治理好的很少。这固然是因为君主治国之道有失,才导致这样的局面,也因为民间有贤能之士,却未能施展他们的才能。如今四海安宁统一,天下太平,首辅大臣执掌朝政,传播风化。要是能让天下的英雄才俊都进入朝堂,选拔升降官员,根据才能安排职位,君主垂衣拱手、无为而治的太平盛世,或许就能实现。”于是派遣军职在上开府以上,文职在下大夫以上,地方官在刺史以上的官员,每人举荐清正、公平、勤勉、干练的人才三人。被举荐的人,为官三年后有功劳或过错的,举荐他们的人,也会随之受到赏罚。任命大司马、长宁公杨坚长子杨勇为洛州总管。
二月庚申日,大丞相、随王杨坚担任相国,总理百官事务,再次加封十个郡,加上之前的共二十个郡,允许他佩剑穿鞋上殿,入朝时不用小步快走,朝拜时司仪不直呼其名,赐予他九锡之礼,加赐玉玺、钺斧、远游冠,相国印用绿色丝带系挂,地位在诸王之上。又给他加戴有十二旒的冕冠,建立天子的旌旗,出入时清道戒严,乘坐金根车,由六匹马驾车,配备五时副车,设置旄头、云罕等仪仗,享用八佾乐舞,在宫殿中设置钟虡(悬挂钟磬的架子)。王后、王子的爵号,都依照魏晋旧例。
甲子日,随王杨坚称帝,宇文阐退位到别宫居住。
隋朝尊奉宇文阐为介国公,食邑万户。他的车驾、服饰、礼乐都依旧按照北周的制度,上书时不称表,朝廷答复时不称诏。虽有这些规定,但实际上并未施行。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五月壬申日,宇文阐驾崩,年仅九岁,这是隋朝的意愿(暗指可能被隋朝谋害)。谥号为静皇帝,安葬在恭陵。
史臣评论说:静帝宇文阐年纪幼小就继承了北周衰落的国统。朝廷内部的辅政大臣心怀孙弘、刘屈氂那样的奸诈,而皇室藩王却没有齐王、代王那样的强大势力。隋朝顺势取代北周,登上皇位。虽然有像益州王谦起兵、相州尉迟迥勤王这样的举动,但前者反而增强了隋朝夺取政权的威势,后者也没能挽救北周的灭亡。唉,凭借太祖宇文泰开创的宏大基业,不过才历经两代,国家就突然灭亡。这大概是宣帝留下的祸殃,并非幼主宇文阐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