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我”症候: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内部语境

中国文人的美国文学形象构建,虽然是基于美国文学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的话语实践,但毕竟在特定的中国语境下展开。因此,考察这一跨文化话语实践,我们除了要重视美国和美国文学的实际情形,还需要充分考虑中国文学的内在需求以及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原因主要在于,它们无不影响着中国文人对美国文学的认知和想象、选择和阐释,无不影响着美国文学形象在中国的生成和演变、断裂和延续。

20世纪30年代尽管经常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但它也是民国政府在大陆的“黄金十年”。研究这一时段中国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语境,我们在现代性视角之外,还有必要重视“民国机制”[1],还有必要引入“民国史”[2]和“民国性”[3]视角。这几种着眼于民国的提法,实际上都认为民国时期“特定的国家历史情境才是影响和决定‘中国文学’之‘现代’意义的根本力量”[4]。总体来看,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诉求依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积极引介美国文学的强大动力,这一时段中国文坛的剧烈分化,为美国文学以多元的面貌进入中国提供了重要保障,而这一时段中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也为美国文学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创造了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