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罕言与雅言
综合孔颜、孔言两个授受传统可知,由默与言,孔学可分出罕言与雅言两个发展方向。罕言取意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据注释:“罕,少也。”“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35]“罕言”指凭借言语难以进入的精微命理、仁之大道,应默会以证之。具体至本书所论,罕言主要指向“仁”与“命”:仁是生生之仁,氤氲似初春之气;命要解决终极的生死问题,即如何实现蜉蝣的精神。罕言与默会从两个方面展现缄默维度:罕言主要是遮诠,趋向于关闭语言系统,从而打开缄默维度;默会则主要是表诠,侧重体知,实现不言而契的妙和。罕言与默会近似同义,但二者又均非绝对的不言。“夫传言皆以象其所欲言者,然天下之象无穷,故天下之言亦无穷,然反舌不言,则天下之事理言象皆到,而无余蕴。”[36] 言仅能传其似,只是传道的局部;不言能得其真,传道的全体。罕言的另一层含义是:“圣人罕言,而以行与事示之。”[37] 在圣人看来,身教胜于言教,通过行、事足以完成道的授受。在因时因机的情况下,当然可以通过“罕言”之言一语道破。如孔颜通过默会即可授受,默会与言语的关系是:“善默识者,即言语文字亦是默识。”[38] 由此,罕言与默会最终指向一致,殊途同归。
深静体知的表象特征是缄默,是不言,如前所论,隐与显的关系表现为全与偏、体与用,这可以推至到不言与言的关系。胡直在向弟子传道时,感慨言的有限性,叹曰:“言何可恃也?言何可恃也?”并以孔子之言的特征论述全与偏:
昔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鲁与天下非故小也,孔子见之綦全故也。然孔子犹俭然自命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又曰:“予欲无言。”……虽然,孔子固尝循循为诱,终日为语。《周易》为之十翼,《春秋》为之笔削,未能一朝而胶口废言也。然而孔子言之几席,非为近也,而远如天;言之四时,非为远也,而近如带……言之一二,简也而无不繁;言之亿兆,繁也而无不简。言之三千三百,外也而无不内;言之无声无臭,内也而无不外。平也如衡,变也如权,方也如律,圆也如蓍,眉睫也而长上古,旦夕也而挹千万世。孔子岂巧为持乎?孔子亦亶得其全而已矣……古之圣人惟全故中,中而之言焉则不隅;唯全故悉,悉而之言焉则不卮;唯全故实,实而之言焉则不裂;唯全故化,化而之言焉则不阏……《易·系》曰:“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备矣。”此明圣人之为言也,而教无穷也。[39]
此论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道之全体。如同陟巅东山览鲁国与泰山览天下,由见之全,得道之全。转用于缄默维度,孔子体知深静及透关,学以成圣,由此得览道之全,言则中,“言乎天地之间备矣”。其二,孔子能够自在自如地运用语言,以示道之全体。以“全”为核心,孔子之言表现出中、悉、实、化四个特征。因为全,所以不会偏于一隅,以中统摄四隅,不言则已,言则必中,一隅与三隅可从“余”与“正”理解,即缄默维度之体与显性维度之用,这将在本书第十三章论述;因为全,所以不会支离,能够详尽而系统,围绕仁之道体展开;因为亶得其全,是实有之、实证之、实体之,所以言本于实体实证,尽管孔子循循为诱,终日为语,亦未能一朝而胶口废言;因为化,则不会沉溺、滞留,由实而能虚,由虚而能实,不仅虚实转化,而且远近亦能化:“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繁简亦能化,外内亦能化。其三,言与不言各有所用。孔子“欲无言”,是试图关闭语言系统,直接体证时行物生。孔子针对弟子的资质不同,因时因境因机而言,选择雅言、常言、罕言,甚至无言,以行与事示之,所以胡直叹曰:“言何可恃也?”言与无言的关系可分为两个层次:“言即无言,无言即言。”[40] 孔子无言,无言即是大言,从而时行物生;孔子言,言即是无言,通过言语以表达缄默无言的丰富内容,如通过雅言展现罕言。
孔子之道全,无言、罕言固然为本、为体,但若厚此薄彼,轻视雅言,轻视日常的伦理教化,则产生的问题更为严重,方以智对此有警醒:
问蜜,曰甜。问甜,曰不知也。无舌人闻之,愈不知也,而听此以言蜜,后之言者相承以为实然,而实皆不知以相欺也。好言不可言之学,好言无理之理,何以异耶?往往匿形以备变,设械以待敌,有急则推随滉洋不可知之中,如是而已矣。张鲁以符水教病人,曰:“饮此则愈,不得言不愈。若言不愈,则终身病矣。”今教听滉洋之言,而不许其致辨也,即此法也。[41]
此处从语言哲学的问题引出不言及罕言的流弊。蜜的示例说明言语的私人性、局限性,其所体知远胜于其所言说。蜜有多种特性,如黏稠的物理状态、金黄的色泽、入口后融化的感觉以及由此产生的味觉等。以甜描述蜜,仅是指其一端,以“言”表述缄默维度之体知,其所能表述的仅是很小一部分,而大部分在不言中。“言者得其似而已,非愤竭深造,不自得也。”[42] 孔颜默会授受的关键在于颜子能够亲证孔子的内圣之境,如同亲尝蜂蜜知其甜,默识践行方知圣。另外,孔颜授受的基础在于两者具有共同的潜质,由此才能互感,共同证成“内圣”。如同两者共同尝蜜知甜,两者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流,乃至相互理解,不仅在于两者具有相似的功夫论意义上的体知经验,而且还在于具有能够理解并实证的先天条件,即均是有舌之人,且感官功能先天相同。缄默维度之所以能够授受,其基础在于人具备体知缄默维度的先天条件,换言之,“个个人心有仲尼”,人人具备由凡至圣的内在品质。
将缄默维度的经验转化为语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其难言,真正的体知经验很容易被曲解,稗贩诡随者借此混入儒学欺人:匿形者隐遁其不知,当言说者表达经验时,则可以说事先已知晓,由此以不变应万变,罕言反而成为欺人的护身符;设械者将缄默说成黑漆漆一片,事先预备好针对各种质疑会出现的情况,贬低各种言论,从而抬高不言的重要性、根本性,不言反而成为吸纳不同言论的黑洞。针对有缄默维度体知经验的儒者,当匿形与设械的伎俩不能使用时,稗贩诡随者会将其“推随滉洋不可知之中”,以此脱身。未知以为知,未悟以为悟,以黑导黑,以盲导盲,相互欺骗,祸害儒学。更有甚至,如同张鲁那样,“不许其致辨”,从而异化为迷信,危害更大。
有鉴于无言、罕言可能产生的问题,方以智提出寓罕言于雅言:“言即无言,此檃栝其用即体耳。”“微言大义,本一贯而不碍互相显藏者也。尽变知化,深造自得,何义不大,何言不微?精义即绝义事,雅言俱是罕言。”[43] 此处引入体用概念阐释“无言”与“言”:无言是体,言是用。孔子欲无言,被子贡逼问,说一个时行物生,王阳明以此认为“默之道至矣”,这是缄默维度追求的至极境界,如同文王“不显”而“於穆不已”。按照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解释,“真动而生生”便是时行物生、“於穆不已”。此境界源于由静返动、由“无言”之体以达“言”之用。互换体用关系,以用返体,便是“用即体”,“言”之用即是“无言”之体。此处涉及缄默维度的第八个基本特征,这将在本书第四章引入,“互换体用”即是“体用互余”,这将在本书第十三章论述。
“无言”与“言”的关系可以从“三”的角度来展开:显、藏、贯。这相当于显性维度、缄默维度以及二者的统合。“有语、有默,有贯语默者,惟此言即无言。”[44]“无言”即是“默”,“言”与“无言”互相显藏,由此提醒我们要从孔子的“无言”之藏读出“言”之显,从“言”之显知“无言”之藏,显藏之间通过“贯”作为通道,实现显微无间,这是方以智三冒、三均、三眼的思想,这将在本书第十三章论述。与此相关的两组概念是“精义”与“绝义”、“雅言”与“罕言”。言是要表达“精义”“雅言”,这是言之正,是言之显,是孔子终日为语以循循为诱;无言是“绝义”,这是言之余,是言之藏,是终极,是全体,是孔子追求的至道。综合言与无言,即是“精义即绝义事,雅言俱是罕言”;换言之,显性维度即是缄默维度之事,孔子在雅言中藏有罕言,能知雅言,即得罕言。“尽变知化,深造自得”,这既是统合罕雅的一贯之处,亦是讲功夫,符合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第一个基本特征:缄默维度适用于儒学道体,但需要功夫才能呈现。
孔子将罕言与雅言并举,既能罕言,亦能雅言。尽管罕言是体,是本,但常言、雅言亦是孔学,孔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将罕言转化为雅言,由个人的体知经验转化为普适的伦理教化:“生死鬼神,圣人皆以礼乐藏之。”[45]“各费其智,以隐其智。”[46]“圣人罕雅藏用,弥纶道器,优优乎洋洋哉!”[47] 从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传统的继承而言,方以智《易余》始于《知言发凡》,终于《非喻可喻》,篇名之意表明方以智以“知言”为入道之机,以“非喻可喻”得道,而言无不尽之妙。言由气发而成声,罕言与雅言的关系还表现为“唵”与“阿”,并涉及元声的追问,这将在本书第七章讨论。从中国儒学的展开来看,孔颜“罕言”与孔言“雅言”两种传统并存,二者融合的方式是“寓罕于雅”,通过雅言表现罕言。这体现在两个层次:其一,知雅言,还要知罕言;其二,知罕言后,更应将其灌注到雅言中。这两个层次相当于闭肉眼、开慧眼与闭慧眼、还肉眼,这将在本书第十三章论述。综合这两个层次,不仅要知密,还要能用于显,缄默维度通过显性维度来表现;与此类似,研究中国儒学的缄默维度可更好服务于儒学的显性维度,如儒学的天道观、心性论、诗教乐教等。由此实现缄默维度与显性维度的共融,彰显中国儒学的内在深蕴,提升儒学的品位。
《易余》始于《知言发凡》,《论语》终于“知言”,由此可引出荀子“针”喻,方以智将《论语·尧曰》知命、知礼、知言对应于荀子的蚕、云、针,“此是三一一三弄丸一际”[48]。将“三一一三”破开: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这是无言、言与“言即无言”三者的关系,由此可将知言与知命、知礼相通。相应于荀子的思想,“知言”可对接“针”。针有三个特点:其一,可用可不用,“时用时行,不用则已,是之谓针”[49]。转用至言,时言时默,没必要言时,就不用再言,乃至不言而时行物生。引申到缄默维度,缄默维度可以表现为用,即表达在显性维度;也可以一直作为体,涵养积聚,以求生生不息。这一特点强调言与默各有所用,重视缄默维度,亦重视显性维度,二者各得其所用。其二,“针也者,引而不享其成者也”[50]。“言即无言”,以“言”引“无言”,而不执着于言。言可以将缄默维度引出,如同陈献章“氤氲一气似初春”之诗意表达,以诗歌为工具,引出缄默维度。其三,“诱之巧者訹,訹者,针工刺绣,不见其纟失者也;诱之拙者固,固者以锥为针,猛不惜漏者也。尽之尽者,无巧无拙,乃拙乃巧”[51]。引如诱,如现代汉语的“引诱”。言有两种诱导人入道的方式:巧与拙。巧言如针工刺绣,不见针缝痕迹,如上文方以智批评的巧言、巧法。拙言者如以锥为针,力道猛。针工与拙工之喻如同孟子所言的射箭之喻,需要同时具备力与巧,箭才能中靶心。按此引申,巧如雅言,拙如罕言,二者各有所用,语言的使用境界要追求巧拙各有所用,各尽其极,巧至大巧,实至大实,乃至“无巧无拙,乃拙乃巧”。映射至罕雅,即是无罕无雅、乃罕乃雅,罕言即是雅言,雅言俱是罕言。综合本章所论,再引入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特征:
第四个基本特征,缄默维度以“缄默”为名,但并非完全关闭语言;从孔子论学来看,主要指“无言”“罕言”。
“无言”对应“时行物生”,如同第二个基本特征“静极”对应“真动”;“罕言”对应“雅言”,如同“静极而动”对应“真动而生生”。两组对应概念可以说是相反相因,因此,第四个基本特征也可以表述为“时行物生”“雅言”。以《中庸》引申这个问题,罕言与雅言的关系相当于“未发之中”与“已发之和”:由未发之中,必有已发之和;反之,能够已发之和,逆向而推,必然是由未发之中所产生。孔子罕雅并用,亦可说是“言即无言”,贯通语默。从功夫论而言,应向“未发之中”(罕言、无言)积聚,即使要发,亦要慎言,这又相通于涵养未发的道南指诀功夫,具体到日常,则如《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好像不能言,其实是在罕言、无言处积聚生生之意,向缄默涵养,如同厚积薄发,不发则已,发则必中。
在结束本章之前,与显性维度(知识)比较,缄默维度的特征及授受特点略作小结:
一、表现形式:言与默。显性知识重在语言文字、闻见记诵,以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缄默维度重在默识躬行,以默为外在表现形式。二者融合的方式是将默识躬行所得转化为语言,尽管有“言不尽意”的障碍,但是缄默躬行者通过物象、诗化的语言,仍能表达缄默之密意。观者会取言先,由雅言求罕言,由言以求无言之意。
二、内在差异:公与独。显性知识表现出知识的公共性,缄默维度多表现为独自的个性。二者融合的方式是显性知识的公共性通过个体的独性表达,从而呈现理一分殊;缄默维度的独特个性亦有普遍规律可循,进而上升为公性的知识。
三、发展方式:固化与活化。显性知识是固定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可以实现量的叠加;缄默维度是流动的,是活化的,具有弹性。二者融合的方式是通过功夫的践行:在深度上实现活泼泼的生命活力,在广度上实现溥博的知识富集,由此在求道者个体中实现统一。
四、功夫论表现:知与行。显性知识多表现为知,缄默维度重在行。二者贯通的方式是知带行,显性知识必须去牵带行,才能内化,实现主体化;另外一种路径是行兼知,通过缄默躬行,缄默维度的躬行经验可转化为知。
五、授受关系:权威主义与相互助发。显性知识授受时,老师是权威,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与服从,通过因袭承传,实现师生的授受;缄默维度授受时,心契默会,师生双向增进,相互助发,师生在授受过程中共同创造。
六、授受内容:量与质。从量上而言,显性知识的授受如同定量注射相同的液体,老师传授给每个学生的知识内容一致,数量相同;从知识的传递形式而言,显性知识的传递如同电子邮件批量发送,通过知识打包,发送给每位接受者,而且形式是单向传递,每位接受者得到相同的内容。从质上来说,缄默维度的授受不在量之多少,而在质的飞跃,老师与学生之间或一言不发,或滔滔不绝,老师根据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因机而发,学生亦可助发老师,起到对于老师之学传播的扩音器作用。缄默维度贵在提升能力,显赫生命的灵性与创造性。
[1]朱熹:《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9页。
[2]朱熹:《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第101页。
[3]方以智:《善巧》,《易余》卷上,《易余(外一种)》,第19—20页。
[4]方以智:《非喻可喻》,《易余目录》,《易余(外一种)》,第16页。
[5]方以智:《〈天下〉第三十三》,《药地炮庄》卷九,《药地炮庄校注》,台大出版中心2017年版,第928页。
[6]方以智:《〈天下〉第三十三》,《药地炮庄》卷九,《药地炮庄校注》,第928页。
[7]方以智:《〈天下〉第三十三》,《药地炮庄》卷九,《药地炮庄校注》,第930页。
[8]陈鼓应先生指出:“‘内圣外王’的理想是庄子首先提出的,而庄子的‘内圣’之学,无论其心学、气论以及天人之学,都对后代哲学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可以说庄子的‘内圣’之学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内涵和方向。”[《修订版序》,《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3页。]
[9]孔鲋:《记问第五》,《孔丛子》卷二,《孔丛子校释》,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页。
[10]关于老聃是否为老子,杨简对此存疑:“今世所行老子之书,皆曰老聃之书也。简观《老子》书,深有疑焉。”“又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观孔子与老聃言礼甚详,殆非此老子也。岂‘乱首’等语,后人附益之邪?权说邪?”(《适周第三十九》,《先圣大训》卷五,《杨简全集》第六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3页。)
[11]方以智:《体为用本 用为体本》,《易余》卷上,《易余(外一种)》,第124—125页。
[12]苌弘称赞孔子:“言称先王,躬履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适周第三十九》,《先圣大训》卷五,《杨简全集》第六册,第1702页。)周宾牟贾与孔子言乐,孔子曰:“唯丘闻诸苌,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言乐第十五》,《先圣大训》卷二,《杨简全集》第五册,第1491页。)
[13]刘宗周:《证人要旨》,《人谱续篇一》,《人谱》,《语类一》,《刘宗周全集》第2 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4]方以智:《知言发凡》,《易余》卷上,《易余(外一种)》,第17页。
[15]朱熹:《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第75页。
[16]朱熹:《论语集注》卷六,《四书章句集注》,第124页。
[17]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第56页。
[18]朱熹:《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第82页。
[19]朱熹:《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第93页。
[20]王畿:《三山丽泽录》,《王畿集》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1]王守仁:《梁仲用默斋说》,《王阳明全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259页。
[22]杨简:《颜子第五十》,《先圣大训》卷六,《杨简全集》第6册,第1759页。
[23]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25页。
[24]桓谭撰,朱谦之校辑:《启寤篇》,《桓谭新论》卷七,《新辑本桓谭新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27页。又据桓谭之言:“颜渊所以命短,慕孔子所以殇其年也。关东鄙语云:‘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此犹时人虽不别圣,亦复欣慕共列。如庸马与良骏相追,衔尾至暮,良马宿所鸣食如故,庸马垂头不食,何异颜、孔优劣?”(同上书,第27页。)因为凡圣之间差异巨大,即使颜回由次圣之才,但在学孔时,如同“庸马与良骏相追”,最终导致早殇。
[25]朱熹:《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第99页。
[26]王畿:《王龙溪论龙惕书》,《龙惕书》,《四书私存》,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2年版,第665—666页。
[27]王畿:《抚州拟岘台会语》,《王畿集》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8]朱熹:《论语集注》卷九,《四书章句集注》,第176页。
[29]耿橘:《言子文学录》,《虞山书院志》卷二,明刻本,第1页。此处以文学泛化了道学,但同时也点出道学理解及传授的多样性,本书将在第四章讨论道学的问题。
[30]周敦颐:《文辞第二十八》,《通书》,《元公周濂溪先生集》,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66页。
[31]杨简:《先圣大训》卷五,《杨简全集》第6册,第1674页。
[32]耿橘:《言子文学录》,《虞山书院志》卷二,明刻本,第2页。
[33]耿橘:《院规》,《虞山书院志》卷四,明刻本,第11页。
[34]据朱熹集注:“程子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又曰:‘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又曰:‘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如何。’”(《论语集注》卷十,《四书章句集注》,第191页。)
[35]朱熹:《论语集注》卷五,《四书章句集注》,第109页。
[36]杨简:《先圣大训》卷五,《杨简全集》第6册,第1676页。
[37]方以智:《必余》,《易余》卷上,《易余(外一种)》,第97页。
[38]方中通:《心学宗续编》卷一,清刻本,第12页。
[39]胡直:《言末上》,《衡庐精舍藏稿》卷二十八,《胡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57—558页。
[40]杨简:《家记五》,《慈湖先生遗书》卷十一,《杨简全集》第八册,第2143页。
[41]方以智:《善巧》,《易余》卷上,《易余(外一种)》,第20—21页。“问蜜”至“则终身病矣”,据苏轼《跋赤须山主颂》,参见方以智《总论中》,《药地炮庄》,《药地炮庄校注》,台大出版中心2017年版,第144页。
[42]方以智:《非喻可喻》,《易余目录》,《易余》,《易余(外一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6页。
[43]方以智:《知言发凡》,《易余目录》,《易余》,《易余(外一种)》,第1页。
[44]方以智:《一贯问答》,《东西均注释(外一种)》,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17页。
[45]方以智:《礼乐》,《易余目录》,《易余》,《易余(外一种)》,第11页。
[46]方以智:《薪火》,《易余目录》,《易余》,《易余(外一种)》,第11页。
[47]方以智:《文章薪火》,《通雅卷首三》,《通雅》,《方以智全书》第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48]方以智:《一贯问答》,《东西均注释(外一种)》,第516页。
[49]方以智:《尽心》,《东西均》,《东西均注释(外一种)》,第121页。
[50]方以智:《尽心》,《东西均》,《东西均注释(外一种)》,第121页。
[51]方以智:《尽心》,《东西均》,《东西均注释(外一种)》,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