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先秦缄默维度的展开
本章讨论先秦缄默维度传统的展开,重点在于线索勾勒及重要文献征引,以铺垫下面章节论述。孔颜之后,先秦缄默维度主要有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四个流派,《易传》主要指《系辞传》。与缄默维度相关的文献是《孟子》《远游》《庄子》《易传》四部先秦元典。在此特别说明,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如何成为先秦儒学缄默维度展开的重要维度呢?在先秦诸子存世文献中,能够深度发挥孔、颜缄默维度传统者,当以庄子居首。从与本书前一章衔接来看,将庄子引入儒学缄默维度传统谱系,主要体现在庄子能为颜子传神,甚至可以说,庄子对于颜子内在精神的阐发胜于被尊为儒家正统的孟子、荀子,然而在先秦以至明代儒家主流传统中,庄子哲学中孔颜缄默维度的思想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从作者及成书年代来看,孟子早于庄子、屈原。从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天论》篇承袭《系辞传》部分文字来看,可以将《易传》推至荀子以前。[1] 荀子主张“虚壹而静”,重视体证深静,但本书并未将其归入先秦缄默维度的展开;鉴于荀子在儒学的重要地位,对此不得不说明,故将荀子作为本章附论。关于屈原的定位,本书主要集中在以《远游》为代表的缄默维度传统,《远游》与老庄的道家传统更为密切,并非源于孔颜默会传统。《远游》对于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本书引言论述陈献章的诗作及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定义时已有说明,在本书第五章论述朱熹、第十二章论述王夫之、第十三章论述方以智时,《远游》对于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将会更加清晰,而这在传统儒学研究中常被忽略。将庄子列入儒学,甚至将庄子视为儒学“真孤”,这是明亡之际、中国儒学发展面临绝境时的时代思想特色,国亡真孤显,时穷节乃现,这将在本书第十二、第十三章论述,本章仅作引论。首先引入钱澄之的“以《庄》继《易》”:
昔宋儒谓孟子善于《易》,然其书称引绝不及《易》,岂《易》在战国时已为卜筮之书,士君子比之方伎,不足称说耶?自《庄子》以《诗》《书》《礼》《乐》及《易》《春秋》列为道术,后遂有“六经”之称。而其称《易》也,曰:“《易》以道阴阳。”则一语已抉其奥矣。吾观其书,其言“内圣外王之道”,则一本于《易》。夫《易》之道,惟其时而已。《庄子》以自然为宗,而诋仁义,斥礼乐,訾毁先王之法者,此矫枉过正之言也。彼盖以遵其迹者,未能得其意;泥于古者,不能适于今。名为治之,适以乱之。因其自然,惟变所适,而《易》之道在是矣……
庄子述仲尼之语曰:“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又曰:“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而终勖之以“莫若为致命”。夫庄子其徒言其言者哉?一旦而有臣子之事,其以义、命自处也,审矣。屈子徘徊恋国,至死不能自疏,观其《远游》所称,类多道家者说,至卒章曰:“超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而太史公称其“蝉脱于浊秽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亦诚有见于屈子之死,非犹夫区区愤激而捐躯者也。是故非天下至性之人,不可以悟道;非见道之人,亦不可以死节也……凡庄子、屈子之所为,一处其潜,一处其亢,皆时为之也。[2]
从儒学经典的继承性而言,钱澄之认为庄子、孟子之说根基在于《周易》,尽管孟子不言《易》,但钱澄之认为孟子善《易》,其理由在于《周易》的真精神在孟子时已为方伎之说所遮蔽,孟子有意避嫌。仅凭“《易》以道阴阳”的评判,便可断定孟子对于《周易》“已抉其奥矣”。《易传》“洗心退藏”诠释《周易》以养心修德,深入缄默维度。庄子的“内圣”本于《周易》,《周易》是《孟子》《易传》《庄子》共同的思想基础。从中国儒学总体发展来看,孟子、庄子、《易传》《远游》这四个先秦缄默维度传统,经过近两千年发展后,在明亡之际中国文化遭受毁灭性摧折时,再次汇聚,形成更强的合力,方以智“怨怒以致中和”,[3] 以狂、以怒、以真对治儒学流弊之懦弱、虚伪,迸发出儒学的生生活力。
屈庄合诂,虽然从忠节而言,但根基仍在学术旨趣。“一处其潜,一处其亢”,庄子之潜是为任逍遥,积攒如鲲鹏般怒化的力量;屈原之亢基于潜,世事肮脏,内心怨怒,他只能通过内心的远游实现蝉蜕,“与太(泰)初而为邻”。缄默维度的悟道与显性维度的节义相互助发:屈原以死节来呼唤正义,符合正统儒学的价值观;从中国儒学的缄默维度与显性维度互融互补来看,在缄默维度愈能潜,体知愈深刻,在显性维度表现愈能资任担当。至性、悟道、死节,三者一线贯穿,这不仅是儒学真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检验儒学真伪的一面镜子。屈原的节义是中国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资粮,这种资粮在国家危亡之际体现得更为真切。真儒以义、命自处,乃至杀身成仁,中国儒者的杰出代表在宋末有文天祥、明末有刘宗周。真正能够将这四个源头融摄为一,理解接纳《庄子》,甚至将庄子视为儒门的真孤,在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根本层次上凝聚不同流派,这一艰巨的任务由方以智来完成,本书将在第十三章重点论述。下文引用四个源头的代表性文本,略述先秦缄默维度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