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官派留俄始于外交

伴随着中俄国家关系的逐步演进,中国人留学俄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亦日益显现。对于派遣中国学子赴俄留学一事,早在18世纪上半叶已有清朝官员提出动议。1735年,镶蓝蒙古旗副都统多尔济针对俄罗斯文馆教学成效并不显著的问题向清廷奏议:“由俄罗斯学校少年内,拣选学习略懂者四名,与今来之俄罗斯使臣同遣,勤习伊等语文三年而回。如此,翻译由俄罗斯国来文,不致遗谬。”[16]此项派遣留俄学生的建议虽是学习外语之良策,但基于其时清王朝对俄外交政策的局限而并未被采纳。当历史的时针转到19世纪中叶之时,中国人留学俄国的契机似乎再度出现。1859年1月24日,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17]在致黑龙江副都统吉拉明阿的咨文中表示:“所有二年后差学生前来之处,我甚欢悦,且与两国有益。其学生前来学艺,务于起身之一月或半月以前致信,我闻信后,即饬属员尽心教诲。”[18]接此咨文后,清廷却颇感莫名其妙。于是,清中央政府在同年1月27日密寄给黑龙江将军奕山、吉林将军景淳的上谕中指出:“其木哩斐岳幅来文内,有二年后差学生到俄国学艺之语,更不知从何而来。”[19]由于缺乏更多资料作为旁证,此事也就成为一桩无从考证的历史悬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咸丰帝在位时期并未有中国学子以官派留学生的身份赴俄学习。

直至清同治年间,中国人留学俄国的帷幕才徐徐拉开。此时,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清王朝被迫选择兴办洋务作为“自救”措施,派遣留学生即是其中教育革新的重要环节,这就再次为中国人赴俄留学提供了机遇。由是,从“随使游历”与“住馆肄业”起步,官派留俄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所谓“随使游历”,是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派遣使团出国考察时,随团均携有京师同文馆学生若干名,这些学生要在领队官员的指导下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了解各国国情、掌握外交礼仪、熟悉中外交涉有关事项等。“随使游历”前往的国家很多,俄国便是其中最主要国度之一。此时的中俄关系已经与清代前期大有不同,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英法与中国之间的调停者,从中捞取到大量在华利益和特权,沙俄势力得以渗入中国并全面扩张。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改变以往“天朝上国”不肯轻易遣使出访的态度,开始陆续向俄国派遣使团参观考察。第一个赴俄考察团出现于1866年。是年2月20日,恭亲王奕奏请清廷批准斌椿携若干同文馆学生随赫德出洋考察。同年3月6日,斌椿考察团从北京启程。该团共有5人,包括斌椿与其子广英,以及同文馆的3名学生。[20]访俄期间,斌椿一行收获颇丰,尤其对沙俄国情有了直观了解。继斌椿考察团之后,清政府于1868年1月5日又派遣蒲安臣使团前往日、美、英、俄等国“办理中外交涉事务”[21],此次随团出访成员中亦有京师同文馆英、法、俄馆学生6名。[22]斌椿考察团和蒲安臣使团对俄国的出访,使随团同文馆学生得到多方历练,增长了对俄国的认识,也对俄语更为熟谙,这就为此后中国使团专访俄国铺平了道路。1878年12月31日,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崇厚率领的访俄使团抵达彼得堡。使团中有京师同文馆学生6人,主要任务是担任翻译及实地学习。这些学生分别隶属于英、法、俄三馆。[23]学生们除担任翻译外,还协助官员襄办馆务,并借参加外事活动之机与俄国社会广泛接触,这对培养其语言文字能力、外交技能及增进对俄国的深入了解均大有裨益。

随着中外交涉日益增多,单靠“随使游历”已无法满足清政府对外交、外语人才的需求。为改变此种状况,1890年3月16日詹事志锐上奏称,由于随使出访机会太少导致同文馆学生欠缺口语锻炼,无法同外国人流畅交谈,遑论快速准确地完成翻译工作,由是提出应给予学生更多出国机会。[24]此建议获清廷肯定,继而以“住馆肄业”取代“随使游历”,以加强培养同文馆学生的外语能力。1896年2月7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呈报《奏派学生出洋片》,拟于英、法、德、俄使馆各拨学生4名,分往学习语言、文字、算法,以3年为期,责成出使大臣严为稽核。[25]其中赴俄学生共为两批:第一批是邵恒濬、桂芳、陈嘉驹、李鸿谟,第二批为张庆桐、傅仰贤、陈瀚、郝树基。与“随使游历”的同文馆学生相比,“住馆肄业”学生可长期在俄学习,但同时由于“学生均以襄赞使署公牍为务,无暇求学”,所以有学者认为其“实不能谓为留学生也”。[26]虽然如此,“住馆肄业”学生还是获得了进入俄国学校攻读专业课程的机会,比照“随使游历”已是不小进步。如郝树基在俄所学专业为矿务,于1905年10月学成回国;陈瀚、范其光所学专业为铁路,毕业后为获得高等文凭自愿继续留俄。[27]部分“住馆肄业”学生还因学业优良获清政府褒奖。如在1905年,出使俄国大臣胡惟德上奏清廷,称张庆桐、郝树基、范其光、陈瀚“在俄已届满六年”,且“积年刻苦,讲求科学”“立志既远,植品尤佳”,请求清廷“按异常劳绩续行请奖所有”。此议获准,张庆桐等人因此均升至更高官阶。[28]

“随使游历”与“住馆肄业”开创了中国官派留俄学生之先河,尽管其首要目的是配合外交官员完成出访使命,但也确实负有学习语言文字及其他专业的任务,而其积累的外语知识、外交技能都成为后辈留俄学生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