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5公里处。西接六盘山,东望秦川,南望太统,北负笄头,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因黄帝于此处向广成子问道而成为道教名山。崆峒山既有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又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到崆峒问道,历代文人墨客来此寻道者更是络绎不绝。

崆峒山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光是令人向往的因素之一。崆峒山海拔为1485—2123米,是由上三叠系紫红色坚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植被丰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雨水充沛。崆峒山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有茂盛的乔木、灌木,草木竞相生长。乔木有桧柏、刺柏、油松、地棉槭、辽东栎、卫茅等;灌木有虎棒子、山桃、樱桃、沙棘、荚蒾、五加、黄蔷薇、锦鸡儿等;藤本有三裂叶蛇葡萄、铁线莲、忍冬等;草本有菊科、毛茛科、百合科、豆科、唇形科、伞形科等。其中还有种类繁多的中草药,如党参、枸杞、甘草、牡丹、槲寄生、天南星、七叶一枝花、小花火烧兰、麻黄、灵芝等。

崆峒山既有北方山峰的雄奇峭拔,又有南方山峦的秀美明丽。崆峒山以峰为骨,以林为肉,山峰雄伟,林海浩瀚。山中四季分明,春赏繁花,夏观苍翠,秋赏红叶,冬观银装。登临之时可领略层峦叠嶂,怪石嶙峋,万峰峥嵘,幽径崎岖。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自然风光经过历史的沉淀,被人们赋予美的称谓。主要胜景有八台、五洞、十四峰:即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灵龟台、香炉台、八仙台,玄鹤洞、朝阳洞、钻羊洞,归云洞、三教洞,蜡烛峰、侧屏峰、雷声峰、马鬃山、棋盘岭、仙人峰、老君峰、翠屏山、大象山、狮子岭、凤凰岭、苍松岭、天台山、卧虎岭。另外还有聚仙桥、浴丹泉、月石峡、朽木桥、鬼门关、马鞍桥、虎石崖、舍身崖、一线天、天池、太阳掌等。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令人向往的又一因素。崆峒山是道教名山,其源于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而生动的记录。传说周穆王游崆峒时而得八骏,《封神演义》把崆峒山列为天下十二仙山之一,刻意描写。在道教典籍《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集中,第十五化为《住崆峒》,前十四化都宣扬道法自然,化育混沌清浊日月三界的宏观宇宙,到《住崆峒》始开道法之源。相传远古时的许多高士曾隐居于此炼丹修道。如广成子、容成公、赤松子、韦震、随应子等。后来有唐代的钟离权、伍符,宋代的宋披云,元代的黄居士,明代的张三丰、王全真,清代的苗清阳等。

除道教之外,三教共居一地也是崆峒山的一大特征。魏晋南北朝之后,在中国思想界,三教趋向融合。在中国山川名胜中,唯有崆峒山展示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合一。三教洞供奉释迦、老子、孔子于一室,使各派信徒来到崆峒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无论观光旅游,还是拜佛求仙,游客都能感到尽兴而归。崆峒山一年中庙会、节庆活动甚多,届时会有众多游人香客参加活动,热闹非凡。道教节庆有正月初一黄箓斋醮会,正月初九玉皇上帝圣诞会,正月十五上元天官圣诞,三月初三玄天上帝圣诞、王母圣诞,三月二十子孙娘娘圣诞,四月二十轩辕黄帝圣诞,六月十三天灵官圣诞,六月二十四斗母元君圣诞、九天雷声普化天尊圣诞,七月十五中原地官圣诞,九月十三关圣帝君圣诞,十月十五下元水官圣诞,十月十一太乙救苦天尊圣诞等。佛教节日有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八浴佛节,四月三十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腊月初八释迦如来成佛纪念日等。因此每天都有善男信女来往山中,崆峒山中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珠联璧合,融为一体。历代修建的琳宫梵刹,遍布山阿。道观僧院四十余处,楼阁殿宇六百五十多间,号称九观、八台、十二院。

道教建筑古朴典雅,表现为雷声峰建筑群;佛教建筑雍容大气,表现为塔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隍城。院内有太和殿,无量祖师大殿(真武殿)、献殿、玉皇楼、黄箓殿、药王殿、太上老君楼、厢房、厨库等。问道宫是崆峒山又一宏伟建筑群,位于崆峒前峡,泾水北岸,依山傍水,碧翠优雅。问道宫修于唐前,清末遭兵燹,1989年重建,现有黄帝问道大殿、混元阁、厢房等。王母宫是唐代所建,清末遭兵燹,1987年重建,殿内有西王母坐像及仕女像。法轮禅寺是崆峒山佛教主寺。建筑宏伟壮丽,设施齐全完备,佛像庄严精妙。左右对称,前后错落。楼阁、殿堂、四廊古塔,浑然一体。宝塔寺在千佛院之西,宝塔凌空,其顶端有数棵松树,为佛塔中一奇景。宝塔院有宋代陀罗尼经幢,有仿明砖木结构法华经堂、天台宗宝灯法师纪念堂等建筑。香山寺是崆峒山又一规模宏大的寺院。原有大雄宝殿、观世音菩萨殿、送子观音殿以及客房、僧舍、经堂等建筑。清末康有为曾游崆峒山住香山寺。宝庆寺建于唐代,内塑大日如来、诸佛圣尊、菩萨佛母空行、天龙八部、十大明王。殿宇鳞次栉比,十分壮观。

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崆峒山成为旅游及养生修身的胜地。自唐以来,崆峒山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探奇览胜,追寻至道。他们把崆峒山美丽的自然风光、美轮美奂的人文景观和山中修道的优雅生活通过优美的诗文留给后人,永为流传。这些诗文中有的描写崆峒山雄奇壮丽的风光,有的抒写游览崆峒的感想,有的阐发佛、道教义,有的记录游览经历。总之,这些诗文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诗文大都文采卓绝,意蕴深邃。游人们在领略山中胜境的同时,再赏读历代咏崆峒的诗文,定有心旷神怡之感。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崆峒山之美妙神奇、中华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而不应将其束之高阁。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读懂历代咏崆峒诗文,本书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清代张伯魁编纂的《崆峒山志》和仇非先生主编的《新修崆峒山志》所收录诗文(其中诗226首,文19篇)进行详尽地注释,并加以简要解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阅读和欣赏。自《庄子》《史记》面世,“崆峒”便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历代有关“崆峒”的诗文较为繁多,有的只是借用“崆峒”这一概念抒情言志,而并非实写崆峒山,本书未将其收录。本书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按项目要求将选录下限定为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