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械印刷与现代出版工业的诞生

谈到中国现代出版工业的诞生发展,人们自然会追踪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引致中国知识传播方式转型的晚清印刷技术并不是从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直接发展而来的,而是中国打开国门之后西方印刷技术的舶来品。众所周知,中国尽管在宋代便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囿于各种原因在后来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而15世纪欧洲古登堡等人改进的机器印刷技术使书籍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对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被称为“印刷革命”。[2]晚清之季,这种机器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之后被称为西式印刷或新式印刷,以表示与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区别,又因这种新式印刷使用了金属活字、活版拼版,并运用机器带动运转,故又被称为铅字印刷、活版印刷或机械印刷。

一 技术革命:速度、质量与价格

当历史的车轮行驶到1805年,英国伦敦布道会选派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中国传教。马氏来到中国后为完成其传教任务,很快便开始着手创制中国汉字字模,为翻译、刻印中文版《圣经》做准备。但是因为清朝政府发布了严格的传教禁令,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之路并不顺利,就连帮助传教士刻字的中国工人也唯恐招来杀身之祸,遂将所刻字模焚烧殆尽。尽管刻印中文版《圣经》以失败告终,但这代表着用西方铅活字印刷术制作、浇铸汉字的开始。因此,出版界一般将它作为中国近代印刷术的开始。自此之后,伴随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以面向世界,石印、铅印、凸版、平版、凹版等各种新型印刷技术也陆续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商人和中国的先进人士得机械印刷技术之先机,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建立了许多书局、报馆等新型印刷机构,最终推动了中国现代出版工业的诞生。[3]可以说,西式机械印刷技术的引进,在中国知识传播史上是一个重大技术革新,推动了中国知识生产传播模式的转型。相较传统的印刷技术,晚清引进的西式机械印刷技术主要有三大优点。

(一)印刷速度较快

相对于传统印制书籍技术,新兴起的机械印刷速度非常快。最早的报人代表王韬曾经如此描述机械印刷机器的生产状况:“以印书车床,长一丈数尺,广三尺许,旁置有齿重轮二,一旁以二人司理印事,……两面受印,甚简而速,一日可印四万余张。”[4]“日印四万张”的印制速度在传统手抄书阶段、雕版印刷阶段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古代手抄复制书籍每天只能抄几十张,而雕版印刷书籍每天也只能印制几百张。由此机械印刷技术也引起国内很多士人惊奇,并多有赞誉:“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字内传。忙杀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种书田。”[5]诗中描述的是使用牛力牵引带动印刷机工作,在这种机械印刷技术的加持下,书籍印刷速度已经明显加快,后来改用蒸汽机车带动印刷设备,印刷速度更是成倍提升,这也为报刊媒介大批量的印制准备了技术条件。

(二)印刷字迹逼真

相较传统的雕版印刷,西方印刷机印刷不但速度快,而且印制字迹也更加清晰。晚清士人黄式权曾经如此描述机械印刷文本质量:“石印书籍,用西国石板,磨平如镜,以电镜映像之法,摄字迹于石上,然后傅以胶水,刷以油墨,千百万页之书不难竟日而就,细若牛毛,明如犀角。”1879年7月27日《申报》上署名“点石斋主人美查启”的《点石斋印售书籍图画碑帖楹联价目》,描述了新式石印机器:“本斋于去年在泰西购得新式石印机器一付,照印各种书画,皆能与元本不爽锱铢,且神采更觉焕发。至照成缩本,尤极精工,舟车携带者既无累坠之虞,且行列井然,不费目力,诚天地间有数之奇事也。”[6]后来吴友如绘制的《申江胜景图》由点石斋付印出版,其中配诗曰:“古时经文皆勒石,孟蜀始以木版易;兹乃翻新更出奇,又从石上创新格;不用切磋与琢磨,不用雕镂与刻画,赤文青简顷刻成,神工鬼斧泯无迹。机轧轧,石粼粼,搜罗简策付贞珉点石成金何足算,将以嘉惠百千万亿之后人。”[7]时人曾经赋诗赞颂石印技术的清晰之效:“石印年来更出尘,古今书画恍疑真。朵云有正皆陈列,争看前人手笔新。”[8]“蝇头细字看分明,万卷图书立印成。若使始皇今复出,欲烧顽石亦经营。”[9]1887年2月5日《申报》上刊有署名“委宛书佣”的《秘探石室》,述及点石斋石印书局对于晚清出版业的贡献:“石印书籍肇自泰西,自英商美查就沪上开点石斋,见者悉惊奇赞叹。既而宁、粤各商仿效其法,争相开设。而所印各书,无不钩心斗角,各炫所长,大都字迹虽细若蚕丝,无不明同犀理。其装潢之古雅,校对之精良,更不待言。诚书城之奇观,文林之盛事也。”[10]

(三)印刷价格降低

机械印刷速度非常快,批量化的报刊印制促使纸张生产价格大幅降低,由此也使得报刊的印刷成本呈下降趋势。印刷成本的降低进而使得报纸售价降低,让报刊适于社会中下层阅读购买。《申报》初创时的价格零卖是八文钱一份,批发是六文钱一份,与欧美所谓的“廉价报纸”相仿。《申报》曾经刊登《本馆自叙》就报刊价廉之法进行描述:“窃思新闻纸一事欲其行之广远,必先求其法之简、价之廉,而后买者以其偿无多,定必争先快睹。”[11]再以点石斋为例,自从使用了石印机器,石印图像时之“与原本不爽锱铢,且神态更觉焕发”。此前印刷图画镂以铜版,费用甚高,采用石印以后,价格降低很多。正如戈公振所言:“我国报纸之有图画,其初纯为历象、生物、汽机、风景之类,镂以铜版,其费至巨。石印既行,始有绘画时事者,如《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书画谱报》等是。”[12]新闻讲求时效,也讲求廉价,作为报纸,画报需要对于发生的“新奇且富有传播价值之事”迅速反映、大量印刷,没有印画的效率,无法保证时效;没有低廉的价格,没办法大量印刷售卖以保证成本回流。可以说,石印技术让画报在中国推广开来。

二 媒介兴替:技术演进下的报刊

机械印刷技术的引进,为报刊媒介的诞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报刊史家戈公振为“报纸”列举的构成要素中,“机械的复制”排在第三条,可见其对机械印刷与报刊出版关系的高度认识。但后来他在报刊的简短定义将其去掉:“报纸者,报告新闻、刊载评论、定期为公众发行者也。”他的解释是“以报纸为机械的复制(印刷),此点太拘泥于外观,乃法律上之见解。观于近今科学之进步,则将来未必如此,故殊无意识”。[13]现在看来,戈公振具有先见之明,很早就能预料到报刊可能发展到不用付诸印刷。但就晚清来看,报刊是机械印刷毫无疑问,并且机械印刷是导致报刊出现的重要因素。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曾经说:“印刷术是中国早就有的;但是,只是为了付印而且通过付印才成其为作品的那种印刷品(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是在西方才得以问世。”[14]

机械印刷技术是活字印刷术基础上的革新与改进。中国自北宋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一直没有推广开来,更没有促生现代报刊媒介。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刊,对中国民众的报刊认知了解甚多,曾经感叹中国为什么不重视新闻:“虽然他们在很早就拥有可活字印刷的技术,但不像其他国家那样重视新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15]为什么中国早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在中国没有普及运用呢?其实这与新闻报刊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这要从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各自的利弊说起。在探讨中国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没有兴盛起来的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原因。譬如,汉字数量庞大,活字制版比较烦琐;雕版印刷保留个性化的艺术元素,而活字印刷走向一种工整的印制。其实,最重要一点是活字印刷印数少时单价很高;印数多时单价才会降低,但超过需要的印刷文本如何处置、印刷费用如何收回都是问题。雕版印刷技术下的书籍生产工业,往往是一部书的刻板雕好之后留待读者随时来刷印。可以说,雕版是要一本印刷一本,要多本印刷多本,因此没有搁置的存货,也不会搁置资金。而活字是需要周转的,当一个文字图版排好后就要马上交付印刷,印完后马上拆版,其版上活字字模马上供排另一本书籍使用。因此活字印刷要求书籍批量印刷,就有存货,搁置资金,就得面临书籍的售卖经营问题。出版因为铅活字等新方法的应用,使出版和发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依据传教士米怜的记载:“制作一整套优质书版的费用,我想至少是50磅。它包括86000个字。如果再加上标点和标题,就要达到90000个字。用我们所拥有的劣质活字来印刷,我想费用会达到4倍以上。因为,正如你将看到的,有3种大小不同的字,因而需要3种大小不同的字体。这肯定会非常贵。按照中国人的方法,大小不同的字都被刻在同一块木板上,用的是同一个工匠,难易程度相同,价格也大致相同。根据当时的情形和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我们确实完全相信中国的印刷方式对于他们的语言来说是最为适宜的,也最适合于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16]

可见,就中国当时的情形来看,选择雕版印刷而不选择活字印刷有其客观原因。曾在制造局翻译馆任过“译员”的傅兰雅认为这是因为有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可以利用,而中国的木版远优于西式活版。他如是阐释:“刻一木板,较排活板所贵有限,且木板已成,则每次刷印,随意多寡,即只一部亦可。……若照西法以活板印书,则一次必多印之,始可拆板;设所印者年深变旧,或文产错讹,则成废纸而归无用。惟中国法则不然,不须巨资多印存储;若板有错字,亦易更改;而西法已印成书,则无法能更改也。”[17]

自从古登堡机械印刷术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印刷文本的材质、内容、语言以及阅读方式都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机械印刷技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完成大批量的文本印刷,为现代报刊的批量印刷和大众发行提供了技术条件。被称为“中国记者之父”的王韬也曾有过相关记述:“以铁制印书车床,长一丈数尺,宽三尺,两边有很沉重的大齿轮带动机轴,以老牛为动力……每转一过,则两面皆印,简便高速,一天能印刷四万页纸。”[18]当然印刷机器也在不断技术更新之中,而且也有石印、铅印之分。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有如是描述:“咸同间,始多铅印,但印机简陋,每小时只印一二百张小纸;光宣间,石印机与铅印机输入日多,报纸每日可出数千大张,然所用犹普通之印书机也。近来报纸销数大增,为缩短时间计,乃不得不用印报轮转机,每小时可印四大张者万份。”[19]从王韬笔下的“一天能印刷四万页纸”到戈公振笔下的“每小时可印四大张者万份”,印刷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效率也不断提高。机械印刷生产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不但使印刷物品种增加,催生了阅读携带方便的报刊,也使得印刷文本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让报刊印刷文本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使普罗大众也能够买得起、读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