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研究
- 王秀艳
- 2901字
- 2025-04-28 20:02:33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或介质,报纸与书本对思想和社会的变迁有着深远的影响,比较来看,报纸的影响更胜一筹。本书以《盛京时报》小说史料的梳理为线索,基于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视角,尝试从《盛京时报》2844部现代小说入手,将五四运动以来东北报载文学现象置于东北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考察。主要研究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分类梳理《盛京时报》现代作家及作品。研究报纸文艺副刊主编穆儒丐,包括副刊主笔及其后期发表的中、长篇小说。穆儒丐1918年1月起担任《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主编,在《盛京时报》工作27年,仅小说就创作了48部,还创设了特色文艺专栏,如培养和提拔了青年作家金小天。还研究专栏编辑兼作家及其小说,以王冷佛、秋萤、金小天为代表。王冷佛是“五四”前后活跃在东北长篇小说创作领域里的作家,他曾担任《盛京时报》《大北新报》的主笔,从他大量的诗歌、戏剧、杂文、小说、评论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他作为文学多面手的风采。他曾被誉为“几乎堪与穆儒丐齐名的东北文坛另一长篇小说创作能手”。[15]金小天是在《盛京时报》文学园地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在《盛京时报》上共发表小说43篇。他的小说被誉为“小天体”,包括“诗体小说”“诗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秋莹是东北现实主义新文学作家,曾在沈阳《民声晚报》、长春《大同报》、沈阳《盛京时报》及《文选》刊行会、《哈尔滨日报》等任编辑或记者,在《盛京时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小工车》《旧梦》《黄昏雨》,中篇小说《河流的底层》等。1942年大连实业洋行出版秋莹小说集《河流的底层》。秋莹在《盛京时报》发表作品数量不多,但是却以自己的创作推动了沈阳文艺工作的发展,留下东北现代文学史的宝贵史料。
第二,研究在文艺副刊《神皋杂俎》发表作品的东北作家及其小说,如赵鲜文、惜梦、匡汝非、疑迟、小松、山丁、酡颜三郎(萧军)、吴瑛、吴郎、爵青等及其代表性小说。赵鲜文发表小说35部,惜梦15部、匡汝非26部、疑迟1部、小松1部、山丁1部、吴瑛1部、吴郎1部、爵青1部。
第三,研究副刊发表作品的外籍作家及其小说。《盛京时报》共发表域外文学作品179部,有来自亚、欧、美三大洲15个国家的作家,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夏目漱石、国木田独步、立野信之、石川啄木、小泉八云等,法国作家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左拉、梅利梅(梅里美)等,美国作家威廉福克斯、欧文、史图顿、密尔顿、霍爽等,俄苏作家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英国作家莎士比亚、高尔斯华绥等,这些外籍作家作品的登载,不仅表明报纸开放的办报理念,也客观上促进了东北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第四,研究《盛京时报》文艺副刊、周刊及小说栏目。《盛京时报》的小说平台主要是以文艺副刊和一些周刊为代表,其中以《神皋杂俎》最为著名。它开设于1918年1月15日,直至1944年9月30日《盛京时报》停刊,存续27年。《神皋杂俎》是《盛京时报》文学、文艺的传播载体,它代表了《盛京时报》的文化品位,它所载栏目的变化,充分地体现了《盛京时报》的发展和时代文化的脉动。除了这一著名的文艺副刊外,《盛京时报》还有《紫陌》和《另外一页》等文艺副刊。《盛京时报》刊载小说的文学周刊较为复杂,既有专门的“文艺周刊”“文学周刊”,也有“妇女周刊”“儿童周刊”“教育周刊”等综合性周刊。《盛京时报》通过这些副刊及周刊的设置,客观上促进了东北报载文学的繁荣。
第五,研究东北近代报业与文学社团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影响。东北的现代文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东北近代城市的文化的形成和跃迁,“除了都市文化心理的形成以及市民价值观念的凝定这些小说发展的‘常数’外,晚清还有政治革命的激荡以及新教育的发展这两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16]。
东北现代文学的发展本来有着坚实的土壤和良好的传统,东北土地的多民族性、移民性、包容性与开放性,为东北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传统。但是20世纪的东北,受到日俄势力的觊觎、侵占与瓜分,在文化上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侵占与扰攘,相对关内未免萧条冷落,时或被封闭查禁。虽东北新闻界发展并不平坦,但东北报纸、杂志日益繁荣已成为必然之趋势,可能因高压统治而缓慢、坎坷或阻滞,但客观上并不能阻挡前进的步伐。东北的报载文学征文于1914年在《盛京时报》上首发,至20世纪20年代变得繁盛起来。对此,余秋雨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令人兴奋的,在示范和普及白话文这一点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然而,“由于兵荒马乱、国运危殆、民生凋敝、颠沛流离,本来迫于国际压力所产生的改革思维,很快又被救亡思维替代,精神哲学让位给现实血火,文学和文化都很难拓展自身的主体性”[17]。由此可见,东北现代文学是在特殊环境下发展的。1920年之后,渐渐有了文学社团,有了文学主张,真正的东北文学社团才建立起来。
第六,探讨《盛京时报》现代小说对东北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现代小说是五四运动以后,在文学创作上直面当代社会,感时忧国,关注自我价值,对传统表现出反抗和叛逆的小说。《盛京时报》文艺副刊的创立、发展与东北社会形态的演变同步。而20世纪20年代则是东北文学活跃的时期,正如《他们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一文指出:“整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东北新文学十分活跃、‘五四’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东北扎根并逐步发展的阶段。”[18]这一时期也是《盛京时报》小说最为兴盛时期。当然,由于《盛京时报》在东北的历史、特殊地位和影响,使其所载小说对东北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它启蒙并培养了土生土长的东北籍作家;创设了众多的文学平台;涌现了许多知名作家如穆儒丐、王冷佛、金小天、赵鲜文、惜梦、小松、山丁、匡汝非等,也刊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使小说、作者、受众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传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引领下,《盛京时报》现代小说推动了东北报载文学的发展,使东北现代小说与关内小说、外国小说碰撞、交汇、融合,促进了东北文学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研究法,在报纸影印版、胶片、馆藏资料等文献中进行细致入微的爬梳,收集梳理《盛京时报》现代小说史料,为研究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以现代小说史料的挖掘和辨析为主要研究方式,重构当年的文学生态与发展脉络。
(2)通过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全面辑录小说名称、作者、刊载时间、栏目等基本信息,对专栏文言短篇小说按照题材分类研究、对特定时段小说抽样统计分析。
(3)运用小说史料统计、对比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在充分占有相关史料、参照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对本书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4)本书还将拓宽研究的理论视界,采用文化地理学以及叙事学、心理史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这一时期报载小说创作的特征与规律,进而加强研究的理论深度。
《盛京时报》刊载的2844部现代小说,虽雅俗并存,新旧俱在,但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东北文学的原生态样貌。本研究以收集整理《盛京时报》现代小说史料入手,对《盛京时报》现代文学25年的小说做系统的归纳梳理,以期弥补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展现《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的真实样貌与文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