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研究
- 王秀艳
- 2570字
- 2025-04-28 20:02:33
四 整体结构与主要内容
本书围绕《盛京时报》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结束前(1919—1944)的小说史料,重点对《盛京时报》文艺副刊所刊载的2844部小说及作家作品进行研究。整体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总括选题缘起与论题说明、文学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整体结构与主要内容。正文部分共列六章,分别论述《盛京时报》与东北报纸文学、《盛京时报》文学阵地与现代小说的繁荣、《盛京时报》主要作家与作品(上)、《盛京时报》主要作家与作品(下)、《盛京时报》外籍作家与作品、《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的地位、价值与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盛京时报》现代小说与东北文学的关系。因为较早地搭乘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快车”,《盛京时报》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它启蒙了处于文化的边地的东北父老,创设了文学平台,激励了文学青年,使东北小说与传统小说、关内小说、外国小说形成交汇,在现代东北时报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盛京时报》小说开拓了东北文坛,开辟了东北现代文学成长的沃土。
(2)通过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盛京时报》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4年报纸终刊时段所刊载的小说史料。列表辑录《神皋杂俎》这一文学阵地上的小说,对重要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专栏作品刊载特点,对特定时段小说抽样统计分析,对特色小说专刊进行定量研究。综合运用这些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盛京时报》小说的内容、刊载情况、社会影响等,探究以《盛京时报》为代表的东北报载文学成长的理路。
(3)研究《盛京时报》主要作家及其代表小说。重点梳理报纸副刊主笔穆儒丐的小说,从1918年至1944年,他连续27年在《盛京时报》上笔耕不辍,发表长篇小说22部,短篇小说22部,中篇小说4部,还有社论、戏评、书评、品花、笔记等,勤奋异常。此外,还整理早期专栏作家踞石和怜影的短篇小说,还有专栏编辑金小天、王冷佛的小说,文学周刊编辑王秋莹的小说,多产作家赵鲜文的小说等。
(4)研究《盛京时报》众多外籍作家及其作品,如日籍作家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夏目漱石等小说。探讨域外小说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启迪。域外小说的刊载,是东北现代文学发展的原动力之一。1897年梁启超作《论译书》,指出“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同年在《国闻报》社说中,也谈到欧洲、美国、日本在他们开化革新之初,往往得到小说的助力“新一国之民”[19]。清末民初的改良政治家们,也想借助翻译小说在文学文化上与西方迅速接轨,借此进行有效的政治改良。自1906年11月3日第一部域外白话小说《演说俄国压制家之结果并历史》始,《盛京时报》累计刊载域外小说152部,包括长篇小说22部,中篇小说19部,短篇小说111部,其中1919—1944年共刊载小说124部,其中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102 部。《盛京时报》所刊载的域外小说近三分之一出自名家之手,域外名家有38位之多,其享誉世界的影响力给《盛京时报》文学乃至东北现代文学传播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5)系统研究《盛京时报》众多小说平台及其小说。这些小说平台,如《神皋杂俎》《紫陌》《另外一页》《文艺》《文学》等文学周刊,“妇女周刊”“儿童周刊”“教育周刊”等。通过刊载内容的梳理,分析报纸副刊在教育读者、感悟读者、与读者交流互动方面所发挥的文化教育功能。借助这些平台,《盛京时报》开拓了东北文坛,建立了读者园地,创设了“新年号”悬赏征文小说,有奖征文激发了东北文学青年的创作雄心,客观上为东北文学发展做了人才的储备,助推东北文化的普及。
(6)基于《盛京时报》小说刊载与读者互动,研究该报小说传播与社会影响。借助H.R.姚斯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重点分析《盛京时报》的小说发行与读者接受,并通过“新年号”小说征文广告,促进读者、编者与作者的共同参与,培育报纸文艺副刊“共有”“共享”“共办”的理念。《盛京时报·神皋杂俎》副刊以读者为本位,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7)梳理《盛京时报》现代小说及相关研究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全面、准确的资料索引。整理《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的各方面研究,帮助人们正确释读这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完整呈现《盛京时报》现代文学的样貌,以完善、丰富东北沦陷区文学史。同时,为东北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为不同领域的学者更有效地研究、使用报刊文献提供基础性帮助。这部分小说史料跨越两个历史分期,历经社会动荡期、转型期,总结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报载文学传播的运演规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2页。
[2] 梁利人主编:《沈阳新闻史纲》,沈阳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3] [法]米歇尔·福柯:《福柯读本》,汪民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4]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9页。
[5] 《发行之辞》,《盛京时报》1906年10月18日第1版。未标作者的,作者不详,下同。
[6] 铁峰、郑丽秋:《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与建设者——满族作家儒丐》,《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4期。
[7] 薛勤:《1910年代东北的文学生态——以〈盛京时报〉报载文学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
[8] 秋萤编:《满洲新文学史料》,开明图书公司1994年版,第1页。
[9] 秋萤编:《满洲新文学史料》,开明图书公司1994年版,第4页。
[10] 张毓茂:《东北现代文学史论》,《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2期。
[11] 刘瑞弘、冯静:《传统格律诗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的嬗变——以〈盛京时报〉为中心》2011年第6期。
[12] 王秀艳:《〈盛京时报〉“新年号”小说征文考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
[13] 何爽:《抗战时期东北报载戏剧生存样态研究——基于〈盛京时报〉与〈大同报〉的对比考察》,《戏剧文学》2020年第4期。
[14] 何爽:《抗战时期东北报载戏剧生存样态研究——基于〈盛京时报〉与〈大同报〉的对比考察》,《戏剧文学》2020年第4期。
[15] 唐海宏:《满族作家冷佛生平及文学创作简论》,《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6]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17] 余秋雨:《中国文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18] 白长青:《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东北流亡文学总论》,春风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
[19]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卷第1期,19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