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吠陀经典的原生态研究

《吠陀》是印度文化元典,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基本经典。广义的吠陀经典包括吠陀本集和大量阐释性的文献,狭义主要指四部吠陀本集,本章取其狭义。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Sama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和《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大约编定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其中《梨俱吠陀》主要是颂神诗,共10卷,包括1028首、10589节诗,是吠陀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娑摩吠陀》是歌曲集,《夜柔吠陀》是祈祷辞,皆用于祭祀活动,歌词和祷辞基本上来自《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主要是咒语诗,共20卷,包括731首、5975节诗。作为印度文化元典的《吠陀本集》是上古时期人类最重要的文学经典之一,是人类上古原生态文明的产物。《吠陀》中的自然诗表现了人类早期对自然的认识,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也表现了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吠陀》中的颂神诗不仅是吠陀神话的主要载体,表现了独具特色的人神关系,而且富有哲理,表现了对世界和人类起源等终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吠陀经典的思维方式及其体现的世界观具有原生态意义,既是文学的原生态,也是原生态的文学。这样的原生态主义,既有人类共同的原生态诉求,也有印度民族特有的原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