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烧水壶,跨时代的发明!
- 四合院:从三等功到军火之王
- 享受阅读的老王
- 2118字
- 2025-04-27 20:21:37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桌子上零件越来越少,一个奇特的装置雏形逐渐显现。
它有着铝水壶的外形,但底部明显加厚,侧面引出了一根带着胶木插头的电线。
壶盖上,则被他巧妙地改装了一个利用蒸汽推动的小杠杆,连接着内部的那个简易温控开关。
整个装置看起来有些粗糙,甚至可以说是简陋。
壶身上的接口处还留有锉刀的痕迹,电线的连接处用黑色的绝缘胶布缠了一圈又一圈,壶盖上的蒸汽联动装置更是充满了土法上马的意味。
但杨建的眼神却越来越亮。
终于,在耗费了无数心血,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微小的调整和失败后,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杨建深吸一口气,往壶里倒入了适量的清水,插上了插头。
屋子里只剩下电流通过镍铬丝发出的轻微“嗡嗡”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杨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眼睛紧紧盯着水壶。他甚至能闻到金属和云母片被加热后散发出的特殊气味。
很快,壶底开始冒出细小的气泡,水声渐响。几分钟后,水开始翻腾,白色的蒸汽从壶嘴和壶盖的缝隙中冒出。
就在蒸汽越来越浓郁,即将顶开壶盖的瞬间,只听“咔哒”一声轻响,那个由双金属片和简易杠杆组成的自动断电装置被触发了!
电流声戛然而止。
壶里的水依然在沸腾,但加热已经停止。
成功了!
杨建猛地一挥拳头,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笑容。
虽然只是一个原型机,外观简陋,性能也远谈不上完美,但它确确实实地实现了快速烧水和沸腾后自动断电的核心功能!
这就是他想要的,改变生活,带来财富的第一步!
成功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杨建看着桌上那个略显笨拙、却凝聚着他心血和未来希望的电水壶原型,冷静地意识到,这仅仅是第一步。
一个样品,哪怕再精妙,也无法直接转化为财富和影响力。他需要的是量产,是能摆上柜台、走进千家万户的商品。
七十年代末的四九城,私营经济的春风尚未吹拂,想要大规模生产,唯一的选择就是与现有的国营或集体工厂合作。
但这并非易事。
杨建熄灭了灯,在黑暗中静坐片刻。
脑海里快速盘算着。他需要找到一家拥有基本金属加工、冲压、甚至简单电器组装能力的工厂。
同时,这家工厂的管理层还得有点“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或者说,是处在某种困境中,急需新的增长点。
第二天一早,杨建将那个宝贝疙瘩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外面又套了个不起眼的旧挎包,骑上他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开始了寻访之旅。
他首先瞄准的是城里几家规模尚可的五金厂和电器修造厂。这些厂子按理说技术基础最符合要求。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第一家,红旗五金厂。
门口的保卫科老大爷叼着烟斗,眯着眼打量了他半天,听完他的来意,摆摆手:
“找销路的去供销科,搞技术的去技术科,你这……没介绍信,哪个科也不会接待你。”
杨建试图解释他带来的“新产品”可能带来的效益,老大爷却只是不耐烦地挥手:“我们厂有生产任务,不搞这些歪门邪道。”
第二家,东方红电器修造厂。
杨建托了点以前部队里转业到街道的老关系,总算见到了一个技术科的副科长。
那是个戴着厚厚眼镜片的中年知识分子,态度倒是温和,仔细看了看杨建的电水壶原型,甚至还问了几个技术细节。
“想法不错,利用双金属片做温控,有点意思。”副科长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
“但是,小同志,我们厂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维修和生产指定的几种电机配件,生产线上没有空间,也没有多余的材料指标给你搞这个。
而且,新产品的立项、审批,需要经过层层讨论,厂委会、上级主管部门……没有一年半载下不来?”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杨建哑口无言。
接下来的几天,杨建跑遍了城里几家可能沾点边的工厂,得到的答复大同小异。
要么是门都进不去,要么是被各种理由搪塞、推诿。
他甚至去了一趟之前买零件的那个黑市,想找小胡子男人打听打听,有没有什么路子活络的小作坊。
可惜,那片区域似乎被整顿了,小胡子男人不见踪影。
碰了一鼻子灰的杨建,骑着车在傍晚的寒风中穿行。
看着街道两旁灰扑扑的建筑和步履匆匆的人群,他心里憋着一股劲。难道这个领先时代至少十年的产品,就要胎死腹中?
他不甘心。
“城里的不行,就去城郊看看!”
杨建调转车头,向着记忆中一些位于城市边缘、规模不大、似乎经营状况也不太好的集体小厂方向骑去。
那些地方,或许管理更灵活,或者说,更“饥渴”。
一路颠簸,离开了相对平整的柏油路,进入了坑洼不平的土路。
天色渐暗,周围的景象也变得荒凉起来。
农田、低矮的民房和一些冒着黑烟的小烟囱交错分布。
终于,在一片半荒废的厂区边缘,他看到了一块歪歪斜斜挂在锈蚀铁门上的牌子:“前进农机配件厂”。
厂区不大,几排低矮的红砖厂房显得有些破败,几扇窗户玻璃都碎了,用木板或破布堵着。
院子里稀稀拉拉地堆放着一些生锈的农机零件,看不到几个人影,只有风吹过空旷厂区发出的“呜呜”声。
与其说是工厂,不如说更像个废品收购站。
杨建心里一动,反而生出一丝希望。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也许正是机会所在。
他推着自行车,嘎吱嘎吱地走进厂区。
一个穿着满是油污的蓝色工装、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正蹲在墙角抽着旱烟,看到杨建进来,抬起浑浊的眼睛问道:“干啥的?”
“老师傅,我找你们厂领导,有点事想谈谈。”杨建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诚恳。
“厂长?在办公室呢。”老工人用烟杆指了指最里面一排厂房角落的一个小房间,“铁门那个就是。不过,估计也没啥用,厂子都快揭不开锅了。”
杨建道了声谢,快步走向那间所谓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