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亲手杀死儿子
- “穿越者”王莽那些事
- 顺衍
- 3848字
- 2025-05-06 16:01:28
王莽的“开明”治国理念,经过几度春秋的点缀,使得本已岌岌可危的西汉江山,瞬间焕发出如同蓬莱仙境般的太平盛世。
儒生们看到心中的忠臣廉官终于现身,纷纷歌颂王莽的英明治国。宣帝时代,张敞的孙子——张竦,这位敢于直言的“博通士”,由于直言敢谏得罪了外戚,此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写了一篇超过2000字的草奏,盛赞王莽的功德,歌颂他自入仕以来的治绩。
张竦在奏章中提到,安汉公王莽为人仁爱、克己奉公、遵礼守制,品行高尚,衣食简单,不求声名,不贪图权利,谦和待士,尊师重道,甚至严惩亲近之人,这一切使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臣。他还慷慨捐赠财物,安抚百姓,开门迎接士人,直至茅屋寒士,王莽的功勋堪比周公,德行可与孔子并列,堪称古人所难以企及的完美境界。
这篇草奏虽然不乏奉承之辞,但其中举的事例都可见真章,因此,王太后将奏章交给大臣们传阅,准备讨论是否给予王莽更多赏赐。然而,就在这时,血门事件爆发了。
所谓“血门事件”,也叫“吕宽之狱”,事件的起因大致如下: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九月,平帝即位后,王莽和辅政班子对外戚权力的扩张感到深深忧虑,担心平帝年幼,外家卫氏会夺取政权。于是,他们提出,必须防范平帝外家再次如同哀帝时那般左右朝政、扰乱国家大计。
王莽认为,现在的平帝才十岁,继承的是成帝的血脉,应当以正统继承为原则,避免重蹈覆辙。王太后听取了报告并批准了这个提议。
于是,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朝廷命少傅、左将军甄丰前往中山王国(今河北定县),封平帝的母亲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并按照惯例赏赐平帝的舅父卫宝、卫玄为关内侯。同时,平帝的三位妹妹也获得了君号,“修义君”、“承礼君”和“尊德君”,明确要求她们遵守“大宗”礼制,不能干涉朝政,且全家不得进入首都。为了避免他们过多插手政务,这些人都被留在了中山国,不允许进京。
然而,扶风郡的功曹申屠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援引古人周公辅佐成王的事例,主张应当合理分配权力,调和外戚势力。他认为,平帝才刚刚登基,必须保证亲情与外戚之间的联系不能被切断,提议召回中山太后,安排她与冯、卫二族的代表一起参与朝政,避免国家内外失和,确保政权稳定。
申屠刚的言辞虽然充满典籍的引用,但引发了王莽班子的强烈反应,认为他言之不当,违背了大义。王太后随即下令罢免申屠刚的职务,并将其赶回乡里。
此后,王太后与王莽加大了对平帝外家卫氏的防范。为了彻底隔绝外戚干政的可能,王太后命令将卫姬母亲的“汤沐邑”设在中山国的苦陉县,不允许卫姬离开。而申屠刚提到的“汉家制度”以外戚为辅助的做法,虽然在汉文帝时代有其合理性,但在平帝年幼的背景下显然已不合时宜,时局与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平帝才十岁,母子间的情感完全被隔断,这样过于绝情的做法显然过于严苛,甚至过头了。或许正是因为丁、傅外戚权力过于张扬,使得王莽和王太后对外戚的任何动向都如临大敌,导致了血门事件的发生。
元始三年(公元3年)夏天,王莽的长子王宇刚满三十岁。王宇心中充满矛盾,他不同意父亲王莽将卫家排除在外,因为他担心平帝一旦长大,必定会心生怨恨。毕竟,母爱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于是,王宇暗中派人联系卫宝等人,传信给卫姬,劝她上书谢恩,并猛烈指责丁傅两家的过往罪行,目的是打消王太后与王莽的疑虑,好让卫家能顺利进京。
王莽看到卫姬的上书后,认为她“深明为人后之义”,王太后对此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朝廷奖励卫姬,送上黄金,还扩大了她的封邑,民户增至七千家。
王宇见此,认为卫姬已获得王莽的好感,便再次教她上书请求进京。然而,机警的王莽坚决不同意。
接下来,王宇和他的老师吴章以及妻兄吕宽商量此事。吴章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家,精通《尚书》,他认为王莽无法通过劝说改变主意,且迷信鬼神,便建议制造一些异象来恐吓他,再借“贤良对策”以《洪范五行传》的五行灾异之说劝王莽归政卫氏。
这种用五行灾异恐吓的手法,在当时的儒生中颇为常见。王宇深信不疑,于是便派吕宽手持血盆,夜晚前往王莽的宅邸,将酒泼洒在大门上。事后,吕宽逃到了广汉,但这一举动很快败露,被守门的官吏识破。
王莽愤怒下令捉拿主谋王宇,并将其投入监狱,命其服毒自尽。王字的妻子吕焉此时正怀孕,也被关押在监狱中,待她生下孩子后也一并处决。
王莽上奏称:“王字被吕宽等人误导,散布流言,迷惑众人,犯下了与管叔、蔡叔相同的罪行。我不敢隐瞒,必须处死。”
甄邯等负责执行刑法的大臣报告此案的情况后,王太后下诏称:“唐尧有丹朱那样傲慢荒淫的儿子,周文王有管权、蔡叔那样叛乱起祸的儿子,即使是最高尚的圣人,也无法改变这些愚蠢儿子的命运。”她称赞王莽不因爱子而影响朝廷的正统,认为这是极为可贵的行为。她还回忆周公为国家四方开疆拓土,广施教化,最后治下百姓安定,四海无忧。因此,王莽应该专心辅佐国家,为实现天下太平而努力。
王莽在得到了王太后的支持后,决定彻底追究吕宽事件的责任。首先,他大举剿灭了卫家,除了卫姬安然无恙,以及卫宝的女儿被免去废除中山王后并被迁至合浦,其余卫家成员一律被处死。
随后,吴章被腰斩,尸体被裂解并公开展示在东市门,警告世人。吴章的弟子们,超过千人,被贴上“恶人党”的标签,禁止担任官职。吴章的学徒们纷纷改名投奔他师。
只有吴章的弟子、当时的大司徒掾平敞,前去收敛尸体,并为吴章买棺安葬,得到了京城人们的称赞。
王莽对吴章这位名儒的处决,引起了儒生们的震动,但由于吴章的学说并非汉代主要的学派之一,所以并未引发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或许,正是由此,王莽开始对阴阳五行、灾异预兆的学说进行打压,转而推动以重礼制、纯道德说教的古文经为工具,以加强自己对思想的统治。
然而,受牵连的人实在太多,其中一些甚至不是王莽直接指使斩杀的。王莽的大规模镇压措施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滥刑。王氏家族中,包括王莽的叔父孔阳侯王立和堂弟王仁,以及其他与王莽权力抗衡的诸多官员、贵族和地方豪强,都被连累。尤其是王莽推翻丁傅外戚的权力后,许多曾与王莽有冲突的贵族纷纷遭遇不测。
此外,一些公卿官吏、名将辛庆忌的后代、以及地方豪强也都被“以罪名”处死。辛庆忌的子孙因地位显赫且与甄丰、甄邯等有深仇,被直接处决;王安因父亲王商被排挤致死,深得王莽的忌惮;至于素有“强颈”之名的鲍宣为何被杀,史书记载并无详细解释。死者多达百人,案件的影响震动整个国家。
对于王莽的做法,反对者纷纷感叹:“三纲已绝!”他们认为王莽亲手处死叔父与堂弟,逼死平帝的祖姑(敬武长公主),并且铲除了一切不附自己之人的大臣,实为“灭其天性,目中无君”。不少儒生忧虑“祸及己身”,纷纷解冠挂东,回家避祸,甚至远走辽东。
然而,也有人为王莽辩护,认为他“不敢顾私”,将自己与周公行管、蔡之诛的行为相比,称他“遵守圣贤之道,德行崇高”。名将扬雄也在《法言·孝至》一文中提到,父子之间难以完美齐美,但这并不妨碍圣贤的行为,这种论调与王政君的诏令如出一辙。
在血门事件发生后,王莽为了加强“忠孝”教育,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首先,王莽亲自撰写了八篇文章,用王宇的犯罪为例,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告诫子孙。他指派大司马护军褒上奏给王太后,强调“子爱至深,为帝室故不敢顾私”的大义,要求群臣讨论此事。官员们提议将这篇告诫文章颁布至郡国,命令学官教授,作为选举科目,把它与《孝经》同等看待。全国的吏员若能背诵这篇告诫文章,都将被登记入官府档案,成为优秀的表率。
其次,王莽命令公卿、将军、侍中、朝臣等高级官员在宫廷内听取精通孝礼的“明礼少府”宗伯凤,讲述“为人后之义”,明确“为人后者,义不得顾私亲”。通过这项举措,王莽一方面是教育平帝,另一方面也防止百姓议论,可见他确实用心良苦。
王莽认为吕宽事件的发生,正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为人后”的道理,甚至连公卿侯爵中都有些人有意或无意地不遵守嫡庶大小宗的道义。恰巧这时,金钦也因违背礼制而成为话题。
金钦,原是汉武帝时期降汉的匈奴贵族金安上的后裔,举明经为生。王莽十分重视平帝的教育,精心挑选师友。在这方面,大司徒孔光负责为平帝挑选师傅,京兆尹金钦则被选为平帝的朋友。王莽赐予金钦光禄大夫、侍中二千石的职务,并封他为成都候,同时金钦的族弟金当也被封为侯。这一封赏,源于金钦家族的忠孝背景,金钦的家族虽然早已没有后嗣,但王莽根据“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政策,特许他们的后代继承封号。
金当的母亲是王莽的姨母,曾求封为“太夫人”。此时,金钦乘机鼓动金当为父祖立庙,并亲自向朝廷请求派大夫主持祭祀。这一行为明显违反了“以支庶上为大宗”和“为人后”之义,更是与“不得顾其私亲”的礼制相悖。
甄邯在朝堂上直接驳斥金钦,指责他“诬祖不孝,大不敬”。在四辅、公卿、大夫和博士等众多官员的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金钦应当立刻受罚。这时,恰逢“孝道”风头正劲,金钦被捕入狱,并最终自杀。甄邯因此立下大功,被封户千家,成为王莽的亲信。
王莽进一步将金安上曾孙金汤封为成都候,继续承袭大宗之后。金汤在受封当天,谨慎到不敢回家,以示“为人后”的严肃态度,表明他对“为人后”之义的尊重。
从儒家的立场来看,王莽坚持“为人后”的义理并不无道理。他试图通过“孝”和“礼”来维护宗法秩序,治国理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做法本身并无太多可非议之处。因此,若有人讥讽他“三纲绝矣”,那也未必是正确的。
事实上,王莽在血门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愈加凸显了他“奉汉大宗”和“尊正统”的形象。为了坚守礼制原则,王莽甚至不惜与亲生亲属对立。血门事件之后,他更加专注于以“孝”为核心进行教育,这也赢得了不少儒生和百姓的支持,毫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