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事孝悌为先
- “穿越者”王莽那些事
- 顺衍
- 2584字
- 2025-05-06 16:01:28
王莽这个人,如果是像那些汉代的儒生们一样,整日讲学辩论、口口声声说着“独立人格”,甚至像个桀骜不驯的文化狂人一样,可能也就只能走上那些学者们已经走过的老路,经历他们曾经经历的挣扎,最终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儒家知识分子罢了,未必能有什么特别的作为。
然而,王莽清楚,若想在这罗网高张、专制严密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独特的手段。想超越别人,超出那些已经固守的框架,一个人得具备多重身份,还得有不同寻常的行为方式,才能够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更为高明的路——巧妙地借用当时社会中最为推崇的“孝悌节义”,再加上举孝廉的传统,渐渐地爬升到权力的顶端。
“孝”在儒家中地位非同小可,不仅是家教的根本,也是法律的规定。汉代的法律规定,“无尊上,非圣人,不孝者,斩首枭之。”换句话说,孝顺父母不仅是道德要求,甚至是生死攸关的事儿。而在汉王朝,孝廉被当作了选官的重要标准,成为了最具说服力的名片。孝,意味着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廉,则意味着一个人清廉正直。你若孝敬父母,又廉洁自守,那便是“孝子廉吏”——这也是王莽这类儒生获得社会认可的通行证。
说到王莽,你可能会想,他是个心机深沉的权臣,手段也许不乏复杂。但事实上,王莽在家族中的行为,可以说是恪守着孝悌原则,做得一丝不苟。
阳朔三年,王莽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生病了。王莽就亲自跑去侍候,什么亲自尝药,累得头发散乱、面容憔悴,几个月都没脱衣服睡觉。这一切,王凤看在眼里,心里也是感动得不行。直到王凤临终时,他将自己的亲人托付给王莽,那时,年仅二十四岁的王莽便被任命为黄门郎,接着又升职为射声校尉。这看似是王莽靠着巴结姑母和伯叔,但实际上,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他凭借“孝廉”之名,顺理成章地得到晋升。
在当时,孝敬父母,侍奉长辈,这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要求,还是获得社会地位的一块敲门砖。统计上看,儒生们通过“孝廉”这一途径获得任职的比例最高,王莽身边的许多名士,比如王吉、京房、师丹等,都是以孝廉之名,走上了仕途。所以,王莽的举动并不难理解。
然而,王莽的“孝”并不仅限于一个成人之美的行为。他对自己的母亲渠氏,那份孝顺,几乎可以说是到了极致。
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他,成了渠氏的唯一依靠。王莽不仅照顾伯父,还时常为母亲和守寡的嫂子、为那已故父亲的侄儿操心。即使长子王宇与侄子王光同年,他也让他们在同一天娶妻,以示对兄长的尊敬,对嫂子的敬重,极尽孝悌之道。
结婚那天,婚礼上宾客满堂,突然听闻母亲生病,王莽立马赶回去亲自照料,直到宾客散去,才又回到座位上。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王莽在大庭广众面前故意炫耀“孝顺”?但如果你仔细看,他始终如一地对待母亲,直到她去世,都没有半点懈怠。那不是为了名声,而是出自内心的恭敬。
至于王莽获得真正声誉的原因嘛,恐怕还得归功于他那“儒生”的形象。你可别以为王莽就是那种成天拿着书本诵经、行礼一板一眼的“腐儒”。他不仅精通典籍,而且在政治上越来越得心应手,成为了一个“通儒”。这让他逐渐在社会中崭露头角,也使得家族内部对他刮目相看。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甚至上奏成帝,提出愿意分出自己的部分封地来赏赐王莽。
那时,王莽身边的名士们,比如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等人,都对他极为推崇,替他说话,甚至在朝中为他发声。这一切,让成帝对他逐渐产生了好感,愈加关注这个年轻的儒生。
永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6年,王莽终于迈入了“而立之年”,也就是30岁。这一年,他被封为新都侯,封地就在南阳郡的新野县,那里有1500户民家。
你要说王莽的成功离不开裙带关系,倒不如说,这更多的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几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普通的家族子弟,蹿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还兼任侍中,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近侍。可奇怪的是,随着官职越来越大,王莽的态度却越来越谦卑。他在宫廷里值宿警卫,做事格外小心谨慎,绝不像那些王氏家族的其他兄弟那样,嚣张跋扈,目中无人。
尤其是在王莽的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士大夫”风范,既表现出儒生的稳重,又能迅速融入政治圈子。大家都觉得他温文尔雅,正直无私。为了广结朋友,他分散车马衣物,施舍救济宾客,家里从不留有过多的财物。他接待过不少名士,宰相、将军、卿大夫都愿意与他交好,这种“尊贤养士”的风范可谓是他的人生哲学之一。
甚至,为了拉近与儒生群体的关系,王莽还特意让侄子王光去拜经学博士为师。每当朝廷放假,王莽就亲自驾车带着酒肉,跑去慰问老师和同窗,送礼品给那些曾经求学的朋友。很多正在求学的年轻儒士都跑来围观,觉得这是种莫大的荣誉。老人们更是称赞他的“尊师重道”,看得出他早已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王莽的名声,迅速在朝野间传开,连班固在《汉书》中都说他“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恶”。面对那些王家兄弟们的挥金如土、作威作福,王莽显得格外低调,他无愧于自己的行事风格。
当然,要想在儒生中脱颖而出,单单靠做个老实人、讲道理的书生是不够的。王莽知道,要有些与众不同的举动。
就说那个后将军朱博,他家里只有一个女儿,没儿子,在当时那可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王莽暗地里为他买了一个侍婢,王家兄弟们都误以为王莽为自己准备了小妾,结果他当天就把那侍婢送给了朱博,支持他传宗接代的观点。
再比如,王莽的母亲病重时,三公九卿的夫人们纷纷派人来探望,王莽的妻子迎接她们时,却穿得十分朴素,腰间系着布围裙,根本没有那些贵妇人的华丽装束。大家一开始还以为她是个奴婢,结果一问才知道她竟是王莽的妻子。
你看,这并不是王莽故意做作,而是他为了展现家族的简朴风格,这符合当时的“察廉”制度,也体现了他作为儒生的道德修养。
王莽妻子穿的这个围裙也挺有意思,后来根据挖掘出来的汉代围裙,居然是一件超短裙!这可让考古学家目瞪口呆,不知道当时见到穿着超短裙的三公九卿表情是不是一模一样。
王莽的家规也相当严格,对子女的要求可以说是毫不妥协,正是他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才让他的家庭如此严谨。
王莽的成功,恰恰是他这两种身份的完美融合:他既有官僚文吏的头衔,又有儒生的品格。他既不违背王氏家族的利益,又能成为儒生群体的代表。他的高超人生技巧,既体现在“外交英俊、内事诸父”的微妙平衡上,也让他同时获得了士人和宗族的支持。
可以说,王莽是当时两种社会势力的综合产物:一方面,他有王室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代表了士人的共同政治理想,这也是他后来能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