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晋升大司马大将军

如果说王氏家族的命运掌握在某些人手中,那么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王政君,也就是王太后。她凭借着与元帝母子情深的关系,牢牢把握着自己儿子的权力,而成帝在“慈惠爱亲”的孝心驱使下,始终顺从着母亲。

尊母爱子的纽带,确保了王家在风云变幻的宫廷中不至于衰败。虽然成帝和他的舅父们之间偶尔有些摩擦,然而这些矛盾总未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特别是朝廷的安排,成帝总是请示了王太后后,才会下达命令。

不过,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太后的亲兄弟大司马王风去世了,而他的位置被王太后从弟王音继承。可是,好景不长,王音在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去世,接着王商继任。但不幸的是,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王商又因病去世,这一连串的变故让王太后痛失了三个亲弟弟,心情可想而知的沉重。而且,王立因私占土地而被罢免,接替的大司马王根又长期生病。王氏家族急需一个新的接班人,否则迟早会走向衰落。

就在这个时候,王莽感到了一丝不安,毕竟他早就对大司马这个位置虎视眈眈,但眼前的形势让他寝食难安。环顾四周,王莽心里清楚,只有他最有资格接任大司马,而那些成天追逐声色犬马的兄弟们,根本不可能与他相提并论。可是,偏偏有一个人挡在了他前面,那就是——淳于长。

淳于长是谁呢?他可不是什么普通人物,而是王莽的姑表兄弟,也就是王政君姐姐的儿子。这个人,深得元后王政君的宠爱,身份比王莽还要特殊。而且,他与王莽一样,也极擅长投机取巧,谋取权位。

少年时,淳于长和王莽一样,都曾担任黄门郎,紧跟王凤左右。等王凤病重时,淳于长也像王莽一样,寸步不离病榻。后来,王风死后,淳于长一路高升,先是任命为校尉、都尉,最后成为了中央政府的九卿之一,权势已经超过了同辈的王莽。

淳于长通过一番努力,还在元后王政君面前力推赵飞燕做皇后。元后原本反对,因为赵飞燕家世卑微,但淳于长的坚持最终打动了她。于是,赵飞燕成为了皇后,汉成帝对淳于长表示感谢,赐封关内侯,之后又封他为定陵侯。淳于长大权在握,声色犬马,奢靡生活,且频繁接受贿赂,这一切的行为自然也引起了不少的反感。

不久后,淳于长与寡居的龙领思侯夫人许孊私通,并且娶她为小妻。许孊的妹妹,就是因为汉成帝宠幸赵飞燕而废掉的许后,借助姐姐的关系贿赂淳于长,希望恢复婕妤之位。

淳于长不仅收下了巨额贿赂,还答应了她,但每次许孊去长定宫时,淳于长都会给许后写信,戏弄她。许后心怀复职之梦,忍辱负重,淳于长也越发放肆。

王莽暗中观察着淳于长的一举一动。这时,王根的病情逐渐加重,大司马大将军的位置似乎已经到了淳于长的手中。王莽心急如焚,觉得自己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才能击败这个竞争对手。于是,他找机会与王根私下谈话:“淳于长看你病得这么重,早就跃跃欲试了,甚至已经开始和许多人说他接下来要怎么安排人事了,已经把自己的职位都定下了。”

王莽话锋一转,又加重了淳于长的恶行:“他在外面轻视法纪,居然私通许孊,拿着贿赂为人谋利。”

王根一听,立马火冒三丈,责问王莽为什么不早点告诉他。王莽低声应道:“我不知您对淳于长有何看法,所以一直未敢言明。”

王根怒不可遏,立即命王莽将这事上报给元后。王莽便趁机在王政君面前,将淳于长的丑行全盘托出。王政君听后大怒,命王莽马上上奏汉成帝。果然,王莽这一招奏效了,淳于长不仅失去了大司马的职位,连卫尉的位置也被剥夺了,最终被贬到自己的封地,过起了囚徒般的生活。

然而,淳于长并未就此罢休,他找到了自己的舅舅——红阳侯王立,想通过贿赂挽回局面,甚至企图通过王立说情,恢复自己的职位。可惜,汉成帝很快就知道了这一切,淳于长的勾结再次暴露。他最终因“罪至大逆”而死于狱中,而红阳侯王立也因牵连其中,被迫闭门思过。

这一场权力斗争,远非单纯的私怨与告发,它是一次王莽布局的成功,是王氏家族选定接班人的失败,也标志着王莽彻底站稳了脚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莽的机会终于来了。

那年十月,王根因病请求退休,推荐王莽接替,这一提名正合成帝心意。于是,在王太后同意之后,王莽便成了大司马,年仅三十八岁。

那时候的王莽,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继承家族的荣光。他要的是更大的舞台,尤其是一个有“圣贤”风范的舞台。王莽打算改变外戚的高傲形象,立志要当个理想化的辅政大臣,用“士”的标准来管理国家,做个能治国平天下的明君辅佐者。

他不单是忙着政务,个人生活也格外简朴,用自己的收入款待士人,尊贤礼敬,这在当时的儒生圈子里,可算是风头无两的事情。而在三公中的他,也与儒生出身的丞相翟方进、大司空何武一同辅政,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领导班子。

尽管刘氏皇族对他们有些不满,时常批评王氏家族的干政,但这些并未能影响他们的地位。王莽的野心早已不局限在王家,他心里明白,自己要成为儒生群体的领袖与代言人,扶持一个更有德行、责任感的政权。

说起来,那时汉王朝正值衰退之期,地方豪族地主掌控着地方政权,做着勾结党羽、侵害百姓的事,百姓疾苦,民间不满,社会动荡。流民蜂拥而至,饥寒交迫,暴动此起彼伏。汉成帝的治下,几乎看不见应有的治安,民怨四起。

这一切,王莽自然看在眼里。他明白,要想改变这腐败的局面,仅靠外戚的荣耀可是不行的,他需要以儒生的理想来推动改革,改变朝政。

在王莽首次辅政期间,他推动了几个重大变革:取消了刺史,设立州牧,提升了地方管理权力;增加了太学的学员,扩展了儒学的影响力;甚至还参与了调查成帝之死的原因,让赵飞燕姐妹因此自杀——这件事可以说轰动一时。

王莽的改革并不止步于这些,他还大力推荐了许多有才华的儒生,像刘散、孔光等人,都是他推荐上来的。大家都看得出,王莽的心思完全不在权力斗争上,而是在于通过儒家的理想来治理国家,他的种种举措,也让士人们兴奋不已。

当然,王莽的改革并不完全顺利。有些高贵的家族和权贵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地位被削弱,像限制名田和奴婢的政策就遭遇了不少阻力。不过,这并不影响王莽的努力,他依然在推进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往前走,推动着汉政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