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外戚斗争受挫

王莽的理想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毕竟,理想和现实之间,总得隔着一条难走的路。公元前7年,春寒料峭的三月,汉成帝突然因脑溢血倒在未央宫,享年四十五岁,留下的是一片惊愕和混乱。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得王莽的治平理想瞬间粉碎了。成帝一走,接替的是他年仅二十的侄子,汉哀帝刘欣,才刚坐上宝座,便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但其实早就把她架空了。

接着,没多久,太皇太后王政君就下令让王莽回家,把权力交给哀帝的外家。王莽一看,心想,这不就是给我下了逐客令吗?于是,他上报请求退休。

哀帝虽年轻,但也知道王家在朝中的威望,王莽的能力更是无人能比,怎么敢轻易答应呢?于是,他派人告诉王莽,说皇帝当年把政务交给您,是希望您能辅佐他,这个责任我真的很难承担。我已经下令尚书通知你您,等待您上朝议事。

听了这些话,王莽又被劝回去了。

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王莽和王家的日子不可能这么顺利。不到两个月,王莽再次上奏要求退休。哀帝这次可不再拖延,立刻把王莽免职,送他回家休养。

虽然王莽被免职,但哀帝并没有忘记他曾为国家效力,特意向他赠送黄金五百斤,车马四匹,并在王莽家里专门派人侍奉,还时常安排酒宴款待他,表面上是一种安慰和尊敬,暗地里却是要他退隐。

说到这里,咱得回头看看王家和哀帝外家之间的恩怨。这个恩怨得从元帝说起。元帝有三个儿子——成帝刘骜是王政君所生,是嫡子;定陶王刘康是庶子;还有中山孝王刘兴。元帝死后,刘康被送回封国,在元帝去世之前,刘康曾一度有接替太子的机会。王政君和傅昭仪因为这段往事,心里可没少较劲。

刘康死后,他的儿子刘欣继位。当时,成帝因为一直没有子嗣,急得不行,正巧定陶王刘欣来长安觐见,成帝看到这位侄子喜欢得不得了。

傅昭仪看准了成帝没有儿子,于是用珍宝去贿赂赵飞燕姐妹以及大司马王根,让他们同意把刘欣过继给成帝。成帝听了大臣们的劝说,于是立刘欣为太子。至于王太后为何同意这一切,现在回头看,似乎还真有点扑朔迷离。

然而,一年后,刘欣登基称帝,局势顿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十九岁的哀帝刚刚继位,按照宗法礼制,只能奉汉大宗后嗣,他那亲生母亲丁姬也不得与正宫王太后的地位平等,得屈服于她的庙号。所以,哀帝刚继位,便尊成帝母王政君为太皇太后,皇后赵飞燕则被尊为皇太后。

至于哀帝的亲生祖母定陶傅太后和生母丁姬,每十天才能进宫见一次,这让哀帝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毕竟,哀帝本是傅太后抚养长大的。于是他每天通过北宫与未央宫的秘密通道和傅太后见面。

儒生们早就耳闻傅太后性格刚烈,擅长权谋,担心她与哀帝亲近,会对政事产生影响,于是纷纷谴责,呼吁“奉汉大宗”的礼制。

就在这时,高昌侯董宏上奏,按照《春秋》原则,母亲因子得尊贵,丁姬应当加封荣号,这一建议立刻遭到了儒生们的反对。王莽和左将军师丹联合弹劾董宏,指责他破坏礼制,哀帝不得不将董宏贬为庶人。这一事件,揭开了王莽与傅太后之间矛盾的序幕。

傅太后愤怒不已,要求哀帝为自己加上尊号。无奈之下,哀帝只好请求太皇太后王政君支持,最终下令追尊父亲刘康为恭皇,算是扳回一局。

傅太后进一步加强对孙子的控制,让自己的侄女嫁给哀帝。哀帝只得屈从,娶了比自己年长一辈的傅氏。哀帝即位不过一个月,就将傅氏立为皇后,尊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丁姬为帝太后。

所有这些都显得与《礼记》相悖,尤其是哀帝追封傅氏和丁氏的父亲为侯爵,这引起了儒生们的强烈反对。

而王莽,此时依旧坚持儒家的礼法原则,站在“奉汉大宗”和“礼为人后”的旗帜下,显得格外坚决。同年六月,哀帝在宫中设宴,王莽巡视时,见傅太后的席位过于显赫,便当场命令撤去,严厉斥责她不过是藩王的妃子,怎么能与王太后平起平坐?傅太后大怒,不再参加宴会,这一行为更是触动了哀帝心底的不满。

王太后见状,指示王莽回家养老,这更让儒生们愤怒,觉得哀帝重用外戚简直是对传统的亵渎。王莽也在这个时机提出自己退休,试图削弱傅太后的权力。

然而,哀帝并未得到儒生们的支持。即便傅太后的从弟傅喜也不愿参与政事,他崇尚学问,甚至坚决拒绝外戚的官职。傅太后不得不将傅喜排除在辅政外,亲自掌控朝政。这使得儒生们的失望加剧,纷纷议论,“傅太后霸道,内外不和,连自己家人都不容忍。”

傅太后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她的威信,而她对儒生的忽视,带来了朝廷内部的更多纷争。哀帝亲自削权,不仅打击了王氏权势,还罢免了多位儒臣。

随之而来的,是傅、丁两大家族的迅速崛起,他们急于攫取权力,甚至让整个朝廷乱成一团。哀帝的老师、年近七十的师丹,多次上书劝谏,直言:“天下当王者之天下,依靠亲戚的权势能长久吗?过急的升迁最终会导致祸端。”但哀帝却丝毫不听,反而将他贬为庶人,连带其他儒生也遭到了打压。

整个局势愈加混乱,傅太后的权力扩张引发了儒生的极大反感,儒生们看着这个逐渐失控的局面,不禁开始反思,或许王家相比傅家,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汉书·游侠传》里提到,王家风光无限时,宾士满门,五侯兄弟争名角位,众多贤士都纷纷投靠,他们各自都能得到厚待,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当时,交结士大夫的楼护和谷永,都是颇有声望的名儒,被尊为“五侯上客”,长安的民谣也这么唱:“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可见他们地位之高,受人敬重。

楼护母亲去世时,五侯竟然争着为他治丧,足见他们对士人的礼敬与推崇。这也正是王家辅政时,背后有强大的士大夫支持的原因。

然而,傅太后一参政,立刻开始削减王莽首次扩大的太学弟子名额,减回到一千,显得有些刻薄。与此同时,她推崇那些出身平凡、毫无学问的“循吏”,例如朱博这个“武吏出身”,不懂道德,甚至不愿听儒生讲“圣人道”。他不仅看不起文学儒生,还讥讽礼乐教化的教义,说这些都是古人尧舜时代的事。

朱博上任仅几个月,就凭借讨好上司,迅速升职为大司空、丞相。但他的所作所为,注定会走向失败——政治昏庸,压迫儒吏,连带着将王莽辅政时创立的州牧制废除,恢复旧制。而在傅太后的指使下,他还诬陷儒臣傅喜,最终被群臣弹劾,身败名裂,被逼自杀。

可以说,王家与丁、傅之间的对立,已经不仅仅是争权斗位的表面问题,而是儒生与循吏的深层冲突。西汉后期,儒学地位巩固,士人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丁、傅家却逆流而动,不但没能改变政治格局,反而逐渐被孤立,结果只能走向灭亡。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丞相朱博弹劾王莽,指责他不尊长辈,伤害了太后的尊严,应该被惩罚。

哀帝考虑到王莽与太皇太后的亲戚关系,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没有完全剥夺他的爵位,只是让他被派往新都侯去做一名小封国的侯爵。儒生纷纷对此表示不满,“天下多冤王氏者”!

王莽被送到新都后,心情低落,他开始闭门不出,尽量避免与当地豪强发生冲突。不过,南阳郡的太守孔休,听说王莽过去的事迹,主动上门拜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莽感激孔休的帮助,送给他一把用美玉装饰的宝剑。孔休出于谦逊拒绝了,王莽笑着砸碎了剑柄,重新包好送给他,最终孔休才接受。

即便身处流放之地,王莽依然心系民生,严厉管教子女,尤其是在处理他次子王获杀奴一事时,严格要求王获自杀以赎罪。对于当时的贵族来说,奴隶的命根本不值一提,王莽却一心想要秉持儒家的道德准则,这也为后来的改革铺垫了思想基础。尽管后世对他有不同评价,但在当时,王莽的做法赢得了许多贤士的称颂。

在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当时天降日食,哀帝召集贤良方正问策。许多儒士为王莽上书,为他鸣冤,推崇他的品德。压力之下,最终哀帝决定召他回京,侍奉太后。王莽的回归,不仅标志着丁、傅集团的失败,也意味着儒生群体的胜利。

这段时光,王莽虽然还没有重新得到重用,但他耐心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或许是困境中的孤独和对安慰的渴望,又或许是一个中年男人仍然怀有激情,王莽在新都时宠爱了三位侍女,还生下几个孩子。然而这些子女的身份并未公开,直到多年后,王莽才宣布他们的继承权。

王莽的心情,像是冬日的寒风一样复杂。他既有着深厚的理想,也在多次打击中沉淀了无数的心酸与隐忍。至于他与侍女们之间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后人只能从道学家的视角去审视,但谁又能说得清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波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