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有仁德之风邻里最美,选择的住处,邻里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
启迪:我们一定多与仁德的人做朋友,而且自己要做有仁德的人,这样才会有朋友。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修养不够的人,久困则为非作歹,长贵则骄奢淫逸,修养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智慧的人在为仁的过程不断提高是自己达到仁的境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爱憎分明。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立志于仁,就不至于有太大的恶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富贵,人人都想,但不是正道得到的,不要;贫穷,人人都不喜欢,但用非正道除去,不去。人要是没有仁德的心,那就会恶名昭彰。有仁德的人,无论是在吃饭,还是匆忙之余,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不会忘记仁德。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德的人,厌恶仁德的人。喜欢仁德的人,再好不过了,厌恶仁德的人,其实也是在施展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有谁能整日尽力施展仁德?我没有见过力不足的人。可能有,我未见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所以犯错,根源是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个人犯的错,就知道这个人是仁还不是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悟出道的真理,晚上死了,这也没有什么遗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有志之士追求道的真理,而又以衣食的好坏来取人,我们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真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做人做事,没有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的,只要符合道就可以。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自律道德准则,小人溺于安逸享乐;君子遵纪守法,小人贪图利益。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依据自己有利的方式来行事,那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用礼让来治理国家,这有什么难度?不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要礼有什么用。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无职位,怕自己没有立足的能力;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要有本事别人知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我的思想就是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曾参说:是。旁边的人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啊?曾参说:夫子的思想,就是忠诚,宽恕。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知晓仁义,小人知晓利益。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向他看齐,见到品行不正的人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在自己身上发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及时劝阻,父母不改正,我们要继续恭敬不能违背父母,虽然忧愁但不能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不能远游,没有办法必须远游一定要告诉具体位置。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继续保持父辈们优良传统,这也是一种孝的表现。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一定要知道。一是为父母的长寿感到高兴,二是为父母的衰老感到担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人说话很谨慎的,怕自己的说出的话自己又做不到而感到很耻辱。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小心谨慎而犯错这样的人很少。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贤德的人言语上谨慎,行动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必然有人亲近。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与人谈事,不要过于烦琐,不然得到结果就是受到耻辱;与朋友关系,不要过于烦琐,不然得到结果就是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