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凯旋的室友
程贤推开305宿舍的门时,一阵混杂着酒精和烟草气味的暖流扑面而来。马建国正盘腿坐在床上,面前摊开的行李箱里塞满了各色土特产——青山县的野生菌菇、农家自酿的杨梅酒、手工炒制的山核桃,最上面还压着几份红头文件。
“老程!你可算回来了!“马建国醉醺醺地挥舞着手中的任命书,纸张在空气中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看看!正科级!货真价实的红头文件!“
程贤注意到马建国的衬衫领口沾着酱汁,第三颗纽扣不知去向,露出里面印着“杂交稻示范基地“字样的文化衫。床头柜上摆着新领的工作证,塑封膜还没撕干净,边角还粘着几丝塑料膜。
“县里给配了专车,帕萨特!“马建国掏出手机,划拉出一张照片。崭新的黑色轿车前,几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众星拱月般围着他,其中一人正弯腰开车门。程贤眯起眼睛——那个谄媚的身影,分明就是当年在运管所陷害林明远的小李。
####二、春风两重天
马建国拧开杨梅酒瓶盖,深紫色的液体在玻璃杯里荡漾。“王书记说了,这个项目要往省里报!“他的声音因为兴奋而略显尖锐,“咱们县十年没出过省级典型了!“
程贤接过酒杯,琥珀色的液体里映出自己疲惫的脸。他突然想起几小时前,林明远在图书馆阳台抽烟时说的话:“当年我提正科时,庆功宴摆了二十桌。“说这话时,林明远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皮带扣上“运政“二字,那上面的镀金早已斑驳脱落。
“老程?发什么呆呢?“马建国用酒杯碰了碰他的杯子,“你那个教学专利,我跟科技局的老刘提过了!“
程贤机械地抿了口酒,甜腻中带着涩味。马建国红光满面的样子,与林明远旧照片里那个站在主席台上的年轻人重叠在一起——同样的意气风发,同样的踌躇满志。只不过一个正走向巅峰,一个已看淡风云。
####三、年龄的焦虑
熄灯后,马建国的鼾声很快响起,时而夹杂着几句含糊的梦话:“亩产...必须达标...“。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地上投下一道惨白的光带。
程贤摸出枕头下的手机,屏幕亮起时显示23:47。日历应用上,4月15日被标记着红色圆圈——他的三十五岁生日。手指划过屏幕,相册里自动跳出去年学校教师节的合影。照片上,四十多岁的李老师站在最边上,脸上的笑容勉强而疲惫。程贤突然想起李老师常说的那句话:“在乡镇中学,过了三十五还没提中层,这辈子就定型了。“
窗外传来夜归学员的说笑声,有人在高谈阔论“干部年轻化政策“。程贤翻身坐起,从抽屉深处取出尘封的职称申报表。月光下,“出生年月:1978年4月“几个字格外刺眼。他忽然想起林明远临别时的告诫:“三十五岁在体制里是道坎。“
####四、迷雾中的前路
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悠长而空旷。程贤轻手轻脚地下床,从公文包里取出林明远送给他的那顶草帽。粗糙的麦秆在指尖摩擦,帽檐上的裂痕触感分明。他想起林明远说起这顶帽子时的神情:“黑岩村的老支书送的,说'林干部,山里太阳毒'。“
书桌上,马建国遗忘的笔记本摊开着,上面潦草地记着几个电话号码,其中一个标注着“郑部长秘书“。程贤想起白天郑部长看他的眼神,那种评估与权衡的目光,就像在打量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
他轻轻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最后一页不知何时写下一行字:“秧苗不分高低,能结穗的就是好苗。“字迹很轻,像是怕被人看见。这句话的右下角,还画着个小小的问号。
####五、夜与雾的尽头
晨光微熹时,程贤才惊觉自己竟趴在桌上睡着了。脸颊下压着那张专利证书,国徽图案在脸上印出浅浅的痕迹。马建国的行李箱敞开着,几包杂交稻种滑落出来,最上面那袋标签上写着“青峰山试验田“——正是林明远当年验收的那条盘山公路所在的山区。
窗外,早起的学员已经开始晨跑,脚步声整齐划一。程贤揉了揉酸痛的脖子,发现手机有一条未读短信。嘉怡发来的照片上,她女儿举着作文比赛奖状,背景里能看到党校图书馆的一角。照片角落的日期显示是昨天——正是他与林明远长谈的时刻。
程贤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晨雾中的校园朦朦胧胧,远处的山影若隐若现。他忽然明白,这迷雾不会自动散去,但只要有光,总能看清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