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居民经济不均衡的测度、关联分析与再分配研究:基于收入、财富与消费的多维视角
- 余丹
- 3133字
- 2025-06-25 10:09:42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公有,收入分配相对公平,居民几乎没有私人财产,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程度也很低。这种格局在改革开放之后被打破,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率先从沿海地区拉开,人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此时内陆各省份的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从收入维度初步恶化,此后,城乡、不同行业、不同家庭和不同个体的收入差距被迅速扩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479上升到2008年的0.491再下降到2015年的0.462,2018年小幅回升到0.474,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可能存在未统计高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和隐性收入的情况,从而低估了实际的基尼系数。
在收入差距有所缩小的同时,财富差距问题却逐渐凸显。李实团队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测算出1995年和2002年的个人财产净值基尼系数为0.52和0.48;测算出2002年和2013年居民财产差距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1和0.62,且这个时期的城乡居民人均财产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6.8%和14.1%,财产分配差距在扩大(李实等,2005;李实等,2019)。同时,杨灿明和孙群力(2019)利用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调查(WISH)数据,测算2017年和2018年人均净财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65和0.61。如上所述,1995—2018年,我国家庭间财富差距迅速拉大,与收入差距相比更加显著。
对于消费的研究,应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为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收入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财富则可以凭借产生收入流量来左右消费。自2013年开始,为了获得城乡住户收支与生活的情况,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开展一次调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2013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仅为18487.5元,而到了2017年增加到24445.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呈现出相应的增长,从2013年到2017年,由7485.1元提高到10954.5元。与同步增长相随的是消费水平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的扩大。唐琦等(2018)分析CHIP数据时的相关结果显示,在1995—2002年和2002—2013年两个时间阶段中,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相左。第一个时间阶段,消费总量变化小,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二个时间阶段,则相反。紧接着,夏庆杰等(2019)也通过测度CHIP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1995年、2002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节点上,城镇消费支出不均衡呈现出先递减(由0.33至0.32)后递增(由0.32至0.35)的情况。这样的曲线符合城镇居民收入不均衡的演变趋势,不同的是消费波动得较为激烈。
长久以来,相关学者分析居民经济不均衡问题时,重点关注收入分配差距、财富差距或消费差距的单一方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部分学者认识到不均衡问题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维的(Sen,1992),因为从单一维度来看,很难分析出税收、转移支付、信贷等要素是如何影响居民经济不均衡的,进而加大了研究经济不均衡问题的难度。借鉴Stiglitz et al.(2009)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测量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报告中的主张,“衡量物质生活水平分配的最相关指标可能是基于共同考虑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消费和财富状况”。随着福利多维性在贫困、社会福利、不均衡和相关政策分析领域的应用(Decancq and Lugo,2012;Maasoumi and Yalonetzky,2013),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居民经济不均衡也不仅仅局限在收入、财富或者消费的单一维度,而是体现在三者之间的联合不均衡。而国内学者从收入、财富与消费三个维度研究中国居民经济不均衡的文献很少,因此,从单一维度领域转移到收入、财富与消费多维领域对认识和分析居民经济不均衡有一定的意义。
尽管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缩小,但是财富和消费差距却出现了明显的扩大趋势,仅以收入、财富或消费不均衡代表经济不均衡可能会错估我国居民不均衡的程度与变化趋势。诚然,当不均衡被控制在某一范围内时,会带来正向竞争和经济进步。但是,一旦临界点被突破,将会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将不均衡问题的研究从单一维度发展到多个维度可以全面认识我国经济不均衡现状与变化趋势,以期降低不均衡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为理论研究与实际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支撑。
二、研究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而居民经济不均衡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对我国逐步推进共同富裕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不均衡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自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问世以来,不均衡问题引发了全球热议。1978年至今,学者们纷纷关注我国的各种不均衡问题,丰富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其中,经济不均衡问题的研究大致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收入差距研究(李实等,2005;陈宗胜和康健,2019);其二,财富差距研究(吴卫星等,2016;杨灿明和孙群力,2019;李实,2020);其三,消费差距研究(邹红等,2013;孙豪等,2017;罗楚亮和颜迪,2020)。
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经济不均衡问题的研究逐渐由收入、财富和消费的单一方面,演变至三者不均衡之间的关系上,不少学者认为这种相互作用或许会使得经济不均衡更加严重。例如,有学者以微观数据为基础,发现收入和财富分布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林芳等,2014;靳永爱和谢宇,2015);还有学者通过测度和分解差距,得出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论(Meng,2007;赵人伟,2007;Saez and Zuman,2016;王晶,2021)。还有一些文献表明收入差距增加了消费差距(Attanasio and Pistaferri,2014,2016;Aguiar and Bils,2015;孙豪等,2017;夏庆杰等,2019)。另有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的影响在地区、城乡等之间存在差异(储德银等,2013)。也有学者将财富差距与消费差距的趋势进行比较(Subramanian and Jayaraj,2013)。较少学者将收入、财富和消费三者同时结合起来研究(Heathcote et al.,2010;Fisher et al.,2016;马万超和李辉,2017;Magalhães and Santaeulàlia-Llopis,2018;Fisher et al.,2021)。
应该认识到,收入、财富与消费差距三者之间不是独立的不均衡,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不均衡,这就是不均衡的“关联效应”。这也意味着,单纯地对各维度不均衡进行加总并不是多维不均衡,我们必须重视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将收入、财富和消费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居民经济不均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不均衡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收入、财富和消费多维角度研究中国经济不均衡问题有利于充分认识我国经济不均衡现状;通过分析收入、财富和消费三者之间的数理关系,有助于拓展居民经济不均衡理论。
其次,通过对经济不均衡进行分解,可以确定收入、财富、消费以及三者相关性对经济不均衡的贡献度大小,并以贡献度大小为切入点,为减轻居民经济不均衡程度提供有效途径。
再次,研究收入、财富与消费差距之间的关联效应,有利于认识收入、财富与消费不均衡的内在机制与影响效应,揭示收入、财富与消费的作用机理。
最后,从机会与努力视角探讨中国居民经济不均衡成因,有利于消除机会不均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2.现实意义
首先,本书从收入、财富与消费多维视角度量居民经济不均衡程度,有利于全面掌握我国居民经济不均衡现状与演变趋势,为社会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可以为研究经济不均衡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从收入、财富与消费多维视角度量居民经济不均衡程度,能够弥补从单一维度度量经济不均衡的偏差,准确评价我国居民经济不均衡状况,为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和政策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最后,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本书的研究将为改善不均衡现状、完善再分配政策、促进机会均衡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此,本书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多维度框架来更好地理解居民经济不均衡,在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后,构建经济不均衡相关理论框架,从收入、财富与消费三个维度对中国居民经济不均衡程度进行科学测度和分解,从机会与努力角度探讨经济不均衡的成因,并基于反事实分析提出相应的再分配政策,以期更全面地刻画中国经济不均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