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战略:首席人才官的人才经营、业务伙伴与后梯队时代
- 何欣
- 2727字
- 2025-05-14 15:54:08
“八个坚持”:人才战略的顶层思维与重要管理基础
关键词:“一把手工程”;战略同频;人才“十字路口”;六种操盘策略
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同时提出了“八个坚持”,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我将这“八个坚持”与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做一个对应,抽出人才战略的几个关键词。
表1-2 人才战略的“八个坚持”

这些人才管理的关键要素,我们会在后续章节展开交流。为了确保企业人才战略的成功,首先需要奠定两个战略级的管理基础。
战略基础一:人才战略的天花板是管理者承诺,而不是人力资源部的专业性。
我曾提出过一个公式:人才战略的成功=规划及实施人才战略的专业性×管理者承诺。专业的不等于合适的,人才战略不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计划,而是支撑业务战略的一种职能战略。企业的管理者是真正的首席人才官,其自身的战略高度、思维意识决定了组织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了组织对人才战略的资源投放与协同力度。
600多年前的明朝,朱元璋曾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理想国:“朕初命官牧民,务在先王之教敷,使民复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鼓腹而歌曰:‘无官逼之忧,无盗厄之苦,是以作息自然。’朕尝慕此。”朱元璋想打造一个静态的理想国、一个农民家庭似的国家,而这样的组织和他自己的生活环境、思维高度是相匹配的。
今天,以电子商务起家的京东在2020年年会上提出,战略、组织、机制、人才、文化“五位一体”,保障了集团三大核心业务(零售、物流、数字科技)在2019年均取得了稳步的高质量增长。在京东的战略布局中,人才永远都是核心中的核心:提升关键人才及梯队能力建设,打造支撑未来的人才体系;通过面向人才个体和群体持续进行能力升级,以贡献者为本,汇聚英才;打造行业最具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全力践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任用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继续出台一系列的福利保障制度,让员工更有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这就是创始人提到的“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到京东,在这里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收获幸福!”企业“一把手”在公司级会议上提出这样的思路,是将人才战略与业务战略提到同一高度的做法,有助于推动各级管理者提升本团队的人才管理。上行则下效,这就是“管理者承诺”的作用。
在实施层面,我将企业的战略落地环节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对应阶段的管理者承诺及要解决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表1-3 从战略落地环节看管理者承诺

战略基础二:人才战略必须做到和业务战略同频,并牵引组织能力的发展。
一些企业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却走到了尴尬的“十字路口”:向上走机会有限,一个萝卜一个坑,堵在“瓶口”变成一股“人才压强”;向下走岗位“内卷”严重,要求不断提高,回报却没能增加;向外走带来企业经验、资源、人脉的流失;向内走缺乏人才交流机制,人才池如一潭死水。某奶茶品牌,凭借极致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奶茶界海底捞”的名声,公司管理上以疯狂的开店速度、严苛的内审管控为特征,但日复一日辛苦的员工,似乎并没有获得和海底捞员工一样的待遇。在《人物》杂志的一次采访中,其员工告诉记者,有些部门的离职率甚至高达90%,“××员工吐槽月薪不超过3000元”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在人才的“十字路口”,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表1-4 人才的“十字路口”

制度、流程的建设对组织能力提升确实有帮助,但组织能力的构成是人,而不是固定的看板或制度。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组织,在人才战略的操盘逻辑上有一定差别。我在商学院交流时接触过大量初创企业,由于培养新人成本较高,那么初期就侧重于追求质量、打造精英团队,一些生产制造、销售类板块尽量外包;为了吸引人才,需要拿出略高于同行的薪酬与激励;管理层忙着跑业务没时间培养新人,则可以通过工作场景带教、授权锻炼员工;从短期职业激励上看不一定能超过大公司,但为员工规划了面向未来的职业期许、打造事业平台,让员工用当下的努力交换未来的美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前文的奶茶店,则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处于快速规模化扩张阶段。那么他们明显在人才标准上属于“追求数量、弱化质量”,通过大量门店的标准化培训复制技术人才。为了支撑规模化扩张,组织本应该提供不低于同行的薪酬激励与福利保障。他们所对标的“海底捞”,是通过门店的扩张给优秀人才带来“职业+事业”的平台,通过健全的薪酬与保障给一般员工带来职业平台。这家奶茶店却在员工基本收益及激励、关怀等方面都欠火候,这就使其在业务扩张的同时令员工不满意。野心太大,组织能力跟不上,企业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有的企业处于集中度很高的科技类、重资产类行业,如互联网、基因检测、金融企业等,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企业的规模要保持住,另一方面要猎聘大量“牛人”加入公司,这就对数量与质量同时提出了挑战。集中度也带来了人才的竞争,为了吸引技术或专业大咖,其薪酬激励就必须领先于同行,短期与中长期结合,打造人才的“职业+事业”平台,同时提供健全的福利保障。
对于行业集中度不高的企业,往往在战略步伐上会相对稳健。这类企业保持适宜发展的人数与优秀人才即可,薪酬激励上不低于同行是为了避免优秀人才被挖角,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常态化的专业及梯队建设,同时为优秀人才打造事业平台、为一般员工打造职业平台,提供相对健全的福利保障。
而从2020年起,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一些原先快速扩张的企业,如地产、餐饮、进出口贸易等企业选择了以“过冬”的姿态,蓄势保存实力,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在这种战略步伐下,以“人才共享”、外包、流程优化为代表的降本增效策略就成了众多企业的选择。有效留住优秀人才、适度淘汰一般人才、减少大型招聘,保持现有人才的薪酬水平以维稳团队,侧重于对关键人才进行培养与保留。这一系列策略有助于保持组织活力、蓄势待发,以待市场回暖之后的快速发展。
一些受到疫情、经济趋势、政策调控等多重影响而明显下行的企业,如教育培训、室内娱乐、旅游等行业,为了使企业能够生存下去而选择转产或收缩。此时受现金流、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人才数量、质量上会同步缩减,同时会选择减员增效、维持基础福利保障、降低薪酬等方式为企业获得生存空间,人才培养也会选择减少或暂停。
所有对人的管理,必须基于一种战略性思考。上述不同业务阶段、行业类型企业的人才战略操盘选择,体现了人才战略与业务的同频共振,对组织能力构成了明显的牵引体系。我将这些差异化的操盘选择梳理为六大策略,供大家参考。
表1-5 人才战略的六种操盘策略选择
